近年來,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以下簡稱文化中心)建設快速推進,目前正式開放的已達9個。他們在所在國常態化地開展各 類文化活動,受到當地民眾的廣泛關注和歡迎。有讀者想了解這些文化中心是怎樣的機構、主要開展哪些活動、如何與之接洽等,《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日前就上 述問題對文化部外聯局侯湘華局長進行了訪談。
為什么在海外設立文化中心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侯湘華局長介紹說,在海外設立中國文化中心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和現實需求,是對外文化工 作實現科學發展的方向,是提高國家文化地位、擴大其影響力和軟實力、加深相互文明對話和認同的傳統而有效的做法。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文化中心的建設, 多次考察文化中心或見證其奠基儀式、文件簽署等,并對此項工作做出了明確指示。
文化中心是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而起步和發展的。1988年,我國在毛里求斯和貝寧設立了文化中心。進入21世紀以 來,我國相繼與埃及、法國、馬耳他、韓國、德國、日本、蒙古、英國、印度、意大利、西班牙、泰國、俄羅斯、墨西哥、新加坡、羅馬尼亞、土耳其、塞爾維亞、 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和匈牙利等21個國家的政府簽署了設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目前共有9個文化中心正式運營。
主要開展哪些工作
它是在駐在國開展日常文化活動的國家文化中心通過舉辦演出、展覽、文化節、影視周、圖書節、旅游推介會、體育賽事、 產品展示會等專題性或綜合性的文化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介當代優秀藝術成果。配合駐外使領館舉辦各種活動,推動中國文化產品、文化精神和價值觀進入 駐在國主流文化視野,進入駐在國社會生活和公眾的情感世界。
它是向駐在國提供全方位資訊的國家信息服務中心與國家圖書館等權威機構合作,利用互聯網、數字多媒體向駐在國公眾介 紹中國歷史、文化、科技發展和當代社會生活等;定期組織講座、研討會、報告會、影片欣賞等活動,增進駐在國公眾對中國文化作品、社會現象以及價值觀的了 解、理解和認同;與駐在國開展圖書、信息交流與合作,向公眾提供中國信息咨詢與服務。
它是推廣和教授中國文化及其技能的國家培訓中心與國內外教學和文藝機構合作,運用文化中心的教學資源和遠程教育平臺,面向公眾組織國家水準的語言文字、文化藝術、體育健身等培訓項目,培養駐在國文藝骨干、文化管理人才和本土師資力量。
它是促進思想研究和項目開發的國家文化研究開發中心以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學術組織為依托,發揮文化名家的影響力,在文化中心開設短期專項工作室,開發合作項目;定期舉辦沙龍、研討會和專題學術交流會,發展客座創作、聯合制作等長期學術合作項目等。
如何為文化系統搭建平臺
文化中心作為承接平臺,與國內文化部門聯合舉辦展覽、演出、文化節、電影節等活動;作為活動組織機構,邀請國內相關機構、專家學者赴駐在國舉辦活動;作為承辦單位,為國內相關機構舉辦推介活動。例如:
巴黎:2011年,由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和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的首屆法國中國電影節在巴黎舉辦,產生了廣泛影響。
柏林:國務院新聞辦運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的資源成功舉辦了“感知中國——親水之城青島圖片展”,引起當地公眾的廣泛關注。
開羅: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參與“開羅國際書展”并組織“中國作家和埃及讀者見面會”活動,向世界展示了當代中國文學和出版事業蓬勃發展的現狀。
毛里求斯和貝寧:中國體育總局健身氣功協會在毛里求斯和貝寧中國文化中心推出的短期教學培訓,大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如何為地方文化搭建平臺
中國各省、區、市利用文化中心這一平臺,推出了“地方文化周”、“地方文化月”等富有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大型綜合活動。2011年,“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央地合作計劃”的啟動,更是為地方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機遇。
例如:2011年,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開展了以“上海文化月”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水準文化活動,讓上海在巴黎民眾心中的印象更為立體和深刻,同時促成了上海與巴黎有關機構的合作關系。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讓中華文化“走出去” - 華人 - 歐洲新聞》本文來源:(www.)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