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移民成主流
有數據顯示,2010年,近6.8萬在中國出生的人成為了美國的合法永久居民,占當年成為美國永久居民總人數的7%,僅次于墨西哥,名列全球第二。而2010年中國大陸通過投資移民方式成為加拿大永久居民的人數,占當年全部投資移民的62.6%,達到2020人。此外,澳大利亞移民部長也稱,今年上半年,澳大利亞吸納了29547名中國移民,占同期吸納外國移民總數的17.5%,中國已經超越英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移民來源國。
與以往不同,這一波的移民浪潮以投資移民為主流。“投資移民”也越來越成為媒體上和生活中的高頻詞匯。《芝加哥華語論壇報》資深報人張大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起自己在1988年10月去美國時的情景:“當時移民政策很嚴,也沒有聽說很多投資移民。”他介紹說,申請美國投資移民需要達到三個要求之一:第一,要成立一新企業,或購買現有企業,改組為新企業,或擴大一個原有企業達到原來的140%,或使一個困難企業保住現存所有雇員職業;第二,在某些失業率達到全國1.5倍的特定區域,要投資至少100萬美元;第三,可以投資50萬美元,并為不少于10位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者創造全職就業機會。
移民潮的必然
“美國仍然是中國富人的夢想之地。”《華爾街日報》這樣形容這一現象。對于這一觀點,張大衛持否認態度,他認為,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國際格局的多元化,國與國之間的人才交流和移民增加,是“很正常的現象”。特別是美國金融危機的陰影未能消除,財政狀況堪憂,而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一個有資金需求,一個有資金在手,投資移民就必然增加。
此前,紐約州議員提出的“舒默—李”法案稱,向那些花50萬美元在美國買房的外國人發放居留簽證,以刺激美國低迷的房地產市場,進而拉動其他產業,以此來促使美國經濟恢復的步伐加快。這一提案被認為是主要針對中國人。美國似欲通過出售“美國夢”來走過經濟低迷,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移民熱潮。
張大衛說,由于美國仍然是最發達國家,投資者又不需要任何經營經驗或教育程度,只要有足夠資金就可以,所以就成為國內某些人士的首選移民目的地。當然,移民并不是海外投資的唯一目的。有調查顯示,子女教育成為50%中國海外投資的目的,移民緊隨其后,占32%,除此之外,分散風險、生活需要和更好回報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些媒體有過分夸大移民現象,或將投資移民的現象泛政治化,如影射投資者對政局或經濟或教育的不信任或失望,也是不全面或不準確的一種看法。”張大衛表示。
如何選擇需謹慎
這種國外拋過來的低門檻移民“橄欖枝”究竟有多大誠意?張大衛表示:投資移民也存在風險和局限。對美國民眾來說,凡是能增加就業、提升經濟的事,大部分人都會支持。至于風險和局限,張大衛介紹說:“對于投資者而言,他在美投資和申請永久居留后,他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收入也要在美國納稅。又比如,新企業必須能運行兩年以上,如果兩年中投資失利,那么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失掉大筆資金,還可能失掉永久居留身份,得不到移民綠卡。”
也有專家提醒,投資利潤和綠卡往往不能兩全。有的項目能保證綠卡,但卻不一定保證還款;另一些項目能夠保證高額的利潤,但綠卡可能得泡湯。所以,投資移民并不是單純地花幾十、上百萬美金買套當地的房產,或辦個工廠那么簡單,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必要條件。西方一些國家還沒走出金融危機陰影,他們希望外國資本盤活本國經濟只是權宜之計。例如一些西方國家在面對金融危機造成的高失業率時,往往首先會拿外國移民“開涮”:限制移民、降低醫保等社會福利,這樣的例子也屢屢出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