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中新網報道,近年來,海外華文教育蓬勃發展,為滿足華僑華人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中國國務院僑辦委托國內出版社編寫了《中文》、《漢語》等一系列優秀的華 文教材,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許多國家和地區華文學校的燃眉之急。然而,受國家政策、生活習慣、語言環境、文化背景及學時學制的影響,海外華文教育的辦學 模式多種多樣,對華文教材的需求也千差萬別。如何選擇適合多樣性學習對象的華文教材,成為了海外華文教育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海外華校教材“通用性”有余 “本土化”不足
“經 過多年努力,國僑辦基本完成了海外華文教育主干教材的編寫出版工作,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海外華校教材方面的‘溫飽需求’”。國務院僑辦副主任趙陽此前在第二 屆華文教育大會上坦言,目前這些教材的缺陷是,“通用性”有余,“本土化”特點不足,教學掛圖、識字卡片、視聽音像、測試題庫、教學輔導等教輔材料未能配 套。此外,可供教學使用的中國歷史、地理、文化及書法、繪畫、武術、舞蹈、手工、民樂等教材,也有待進一步開發。
在華文教育發展相對成熟的東南亞地區,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編寫“本土化”華文教材,在華校中呼聲很高。據泰國華文教師工會主席李繼壽介紹,通過調研發現,雖然泰國各華校使用的課本多為國僑辦推薦的《漢語》教材,但華校仍希望能夠擁有更適應自身教學實際的本土化教材。
澳 大利亞悉尼中文學校校長張維德對此深有感觸,他指出,目前的教材確實具有很強的通用性,但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國家和地區,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年齡段的學生。 意大利金龍學校校長李雪梅也表示,由于現有教材與意大利華裔學生的生活背景以及日常接觸的主流文化不同,許多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對中文的興趣 就會逐漸降低。
自編課本填補空缺 華校支招華文教材體系建設
為了彌補現有教材“本土化”特點不足的缺陷,一些海外華校在使用通用教材的同時,還自編輔助教材與課本,以迎合教學實際需求,適應快速發展的華文教育事業。
加 拿大蒙特利爾佳華學校校長榮萌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她始終認為,海外華文教育有著自己的特點,單靠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和教材,是一定會“碰釘子”的。據她介 紹,加拿大華裔青少年在學習中文時經常會出現“持續熱情”的狀態。最初,學校只是組織教師選編名家名作等作為輔助課本,然而,隨著學生們中文水平的不斷提 高,他們對教材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榮萌說,學校此后相繼推出了中國文學、中國歷史甚至中國民俗學等一系列課程,盡管如此,還是不能滿足學生們日益增長的學 習需求。對此,榮萌坦言,學校目前最渴望得到的就是一套從語言到文化的系統的華文教材。
針對海外華文教材體系的建設,許多一線華文教育工作者表示,華文教材的編寫應該與當地的教育水平、教學環境、學生情 況緊密結合起來,盡量做到最大程度的“本土化”。他們建議國僑辦選派專家與海外一線華文教師合作編寫適合當地國情的華文教材,提高教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菲律賓三寶顏中華學校副校長吳頌彬和菲律賓中西學院校長蔡蕊沓指出,只有使用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的教材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熟悉的民族故事 和人名地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也會讓他們倍感親切,樂于接受。
華文教材的系統性也是華教工作者關注的重要方面。華裔學生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語言知識,更需要對中華文化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認識。因此,不斷豐富文化類教材和教輔資料,加強華文教材的系統性,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必要。
紓解困境 國僑辦“本土化”教材項目陸續啟動
針對海外華文教材“本土化”不足這一現狀,國務院僑辦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個性化需求,按照輕重緩急、有序推進的原則,大力實施“本土化”、多樣化教材及教輔讀物、教輔材料的編寫、研發工作。
據趙陽介紹,2010年和2011年,國僑辦在組織相關單位修訂教材的同時,又先后完成了華裔青少年夏令營系列教材和華文教師培訓教材的編寫、出版工作。至此,已經完成了從幼兒園到初中,從夏令營到師資培訓,從語言到文化的海外華文教育主干教材體系的建設工作。
在 此基礎上,“本土化”教材的編寫工作也陸續啟動。目前,適用印尼華裔幼兒園的《千島娃娃學華語》教材已經出版發行,配套電子書的開發工作也已完成;面向東 南亞地區幼兒華文教師的培訓教材,適用于意大利、西班牙地區周末制學校的中文教材,適用于緬甸、泰國北部地區全日制華校使用的華文教材的立項工作均已啟 動。據悉,后續的編寫工作還將邀請海外華文教師參與其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