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瑞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所在位置:美國,伯克利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868年學歷: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34323人院校地址:110 Sproul Hall Berkeley, CA 94720-5800 (510) 642-60009390
又是一年清明時,“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對于有著國外生活經歷的海歸來說,這個傳統意義上的節日顯得更加特別。
國外生活:注重傳統節日
在英國生活7年的劉景闊,于2009年10月回國,現在是成都一家電子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這是他回國后過的第一個清明節,他堅持要帶6歲的兒子一起去祭祖。“孩子是與我一同回國的,他之前一直接受西方教育,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孩子更重要。我現在就讓孩子背誦《詩經》和《三字經》,他也挺喜歡。孩子是傳統文化的希望,我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他的根在哪兒。”
“主要是缺乏節日氣氛。”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生導師趙毅衡教授表示。有著多年國外生活經歷的他,曾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
但也正因為在國外無法熱鬧過節,很多海歸都更加重視國內的傳統文化節日。
歐美同學會瑞士分會副秘書長高翔曾在瑞士留學,談到多年的國外生活經歷是否影響對國內傳統文化的重視時,他肯定地說:“當然不會,這是許多人的認識誤區。”
“就像很多外國人在中國生活,依然保持著自己原有的習慣一樣,我們身在國外反而會更重視國內的傳統文化。比如過春節,國外氣氛雖然沒有國內這么濃烈,但我們照樣保留著節日的傳統,在心底里也更懂得它的可貴。”高翔說。
趙毅衡教授則從文化歸屬感的角度分析了傳統節日的意義:“我是從事文化行業的,所以心底里親近中國傳統文化,我相信大部分中國人也都是愿意親近中國文化的。人都是文化的人、群體的人。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紀念一些自己的東西。”
文明祭掃:倡導清明新過法
海歸一方面更加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將科學的環保觀念植入傳統文化,他們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熱烈響應“文明祭掃”。
文明祭掃,平安清明。在倡導低碳的風氣下,鮮花祭掃、網絡祭掃、社區公祭、居家祭掃等健康文明的祭掃方式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海歸則以更開放的心態支持“環保清明”,倡導清明節采用環保的新形式。高翔說:“以前國內傳統的祭奠方式是放鞭炮、燒紙錢,而現在多用鮮花來寄托懷念與追憶,這就是很大的進步。”
曾在瑞士生活6年的高翔認為,清明本身就是一個親近自然的節日,因此也更應該與自然和平相處。“清明在古代就是一個節氣,春天萬物復蘇,樹木發芽,正是踏青的好日子,大家結伴出行,并至先人的墓前悼念。”
每逢清明節,公墓等祭奠地往往比較擁擠,路上也容易堵車。趙毅衡認為:“大家不必都選擇這一天去祭奠,可以稍加變通,考慮錯開一兩天。”如今,許多人利用網絡,用博客、微博來紀念逝去的人,用文字來寄托哀思,趙毅衡教授對此持肯定態度。
受傳統觀念影響,網絡祭奠等清明節祭掃方式暫時無法被社會大眾廣泛接受。
在趙毅衡看來,文化禮儀是要好好保存,但也必須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潮流。“現代人遷徙比較多,距離遠的要趕回去祭祖就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來完成自己的心愿。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