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加坡越來越多學校開始推行周圍環境教育(place-based education),鼓勵學生多到外面與學校周圍的環境和大自然接觸,通過有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促動他們對社區與國家產生歸屬感。
萊佛士書院推出的生態素養(ecological literacy)選修課就帶學生到麥里芝蓄水池作考察,讓學生通過創作關于麥里芝蓄水池的兒童書籍培養對大自然的興趣,并且掌握出版書籍的技能。
推出這項課程的是萊佛士實踐教育(Experiential Learning)學院高級實踐教育主任郭南振。“在創作書籍的過程中,學生將與公用事業局、生態學家等接觸,學到的豐富經驗能夠用回課堂上。”郭南振表示,“我們不會停留在出版書籍,而會與其他部門甚至學校以外的人合作,將書本的內容以戲劇方式呈現,在麥里芝蓄水池演出。”
此外,萊佛士實踐教育學院也舉辦活動,帶美術與音樂系的學生到麥里芝蓄水池一日游,以便為作業收集靈感。參與活動的美術學生張微粒表示:“以往我們只是根據概念或看照片作畫,不會外出。這次能與大自然接觸,我們觀察到平時不留意的東西,為作品帶來許多靈感。”
培華中學為學生推出“惹蘭加由文物徑”(Jalan Kayu Heritage Trail),讓年輕一代與社區保持聯系。圣安德烈中學的“圣安德烈河水項目”則讓學生探討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的興建對加冷河口的水質和生態系統的影響。
新加坡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傅海燕3月17日在新加坡首個周圍環境教育研討會的開幕儀式上致詞時說:“這些項目所帶來的豐富經驗與互動,促使學生對課業更積極,也對環境與社區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傅海燕還指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不斷探索新教學法來加強教學和學習,并且不斷挑戰自己,為學生構思真實和具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