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日本國際大學 國際大學 所在位置:日本,南魚沼市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82年學歷:研究生學校性質:學生人數:289人院校地址:8684
據人民日報:屋外,寒風凜冽;屋內,一杯溫熱清香的功夫茶,引出一段遙遠卻清晰的往事。
46年前,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林燦鈴博士出生在福建周寧的一個小山村——靈鳳山。到了該上學的年齡,林燦鈴博士卻因家境貧寒,不能像同齡小伙伴一樣背著書包上學堂。“這對一個有強烈求知欲的孩子是殘酷的,我只好在父親的指導下自學,家中有些藏書,這些藏書便成了我的課本。當時讀得最多的是《石頭記》和《三國演義》,遇到生字就抱著字典查。”孩提時讀的這兩本書,林燦鈴博士記憶猶新。
這個愛讀書的孩子終究沒辜負自己的興趣,雖然歷經父親大病、中途輟學等坎坷,但他最終參加了高考,并被福建師范大學分校錄取。“之所以進師范院校,主要是因為師范院校包吃、包住、包分配,可以解決經濟困難的問題。”林燦鈴博士說。
畢業、工作……一切都隨時針運轉著。
“學成必須回國”
“在一次參加福建省倫理學會年會時,我非常尊敬的大學老師正好是這個學會的負責人,他問起我的近況。我告訴他,感覺自己所學有限,希望有機會深造。老師對我說:‘現在有出國留學的機會,如果你有信心、有決心去海外求學的話,我可以幫助你聯系。’”林燦鈴博士還清晰地記得那個改變他人生道路的年會。
1989年5月,林燦鈴博士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一呆就是7年。他在獲得東京國際大學國際關系學碩士學位后,接著考入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繼續攻讀法學博士課程。
“留學期間,遇到一個老師,是華僑,他跟我說,作為一個中國人,在國外當了教授,待遇很不錯,但在生活工作中出現不順或煩惱時,總是想到自己的祖國。他的這種情感對我影響很大。”林燦鈴博士說。
在日本期間,林燦鈴博士先后在兩個跨國公司任職,收入頗豐,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歸國。
“除了那位老師給我的影響,歸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出國前父親對我的囑咐:‘不管你出去多少年,咱不做華僑,學成必須回國。’林燦鈴博士告訴記者,“我認為一個人為祖國效力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當時這種感覺非常強烈。”
1995年林燦鈴博士決定回國,當年11月到中國政法大學報到。
填補學術空白
在攻讀博士課程期間,林燦鈴博士瀏覽了世界各國有關國際法的最新研究,“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國際法關于跨界損害的研究是一個空白。而關于跨界損害的事件卻越來越多,這種無法可依的狀況亟待解決。”林燦鈴博士決定把“國際法上的跨界損害之國家責任”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從研究中發現,跨越國界的損害問題中占比重較大的是環境污染和環境損害,因為環境問題不受國界限制。我覺得在這個領域應該建立一套特有的規則,并且自己也有興趣去研究。”林燦鈴博士說。
在他到中國政法大學工作以后,這項研究得以最終完成。《國際法上的跨界損害之國家責任》于2000年出版。這本書是林燦鈴博士的第一本專著,面世之后,備受重視,被稱為“填補了一項學術空白”。
但當時出版這本書,還是很艱難的。“因為學術界對跨界損害之國家責任這個觀點還不是很肯定,但事實上是對傳統學術觀點的突破。”林燦鈴博士說。
創建新學科
林燦鈴博士有一個觀點:對一個人來說,如果說祖國是自己的母親,那么地球也是自己的母親。如果母親衣衫襤褸,渾身創傷,怎么來養育自己的子女?
基于這樣的觀點和擔憂,在第一本專著出版之后,林燦鈴博士為負責人之一的聯合國項目課題組完成了《環境倫理學》。用他的話講:“就是要說明為什么要保護環境。”該書于2002年6月出版,被評價為“創建了一個新學科”。
在探討了“為什么要保護環境”的課題之后,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則來規范人們的環境行為就顯得十分迫切,于是林燦鈴博士一頭扎進了“如何保護環境”的研究。作為該項研究的成果——《國際環境法》于2004年4月出版,“可以說,這本書是我近20年思考的結晶。”說起該成果,林燦鈴博士頗為自豪,“就目前國際學術界在該領域的研究來說,我們是領先的。”
《環境倫理學》和《國際環境法》被林燦鈴博士稱為姊妹篇,也是他最看重的研究成果,“覺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希望它茁壯成長。”
目前,林燦鈴博士仍在繼續相關的研究。
林燦鈴1963年生。1989年赴日本留學,1995年回國。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環境法研究中心主任。(記者 趙曉霞)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