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法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所在位置:美國,伯克利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868年學歷: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34323人院校地址:110 Sproul Hall Berkeley, CA 94720-5800 (510) 642-60009390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突破140萬。學生留學目的地國家已從上世紀的前蘇聯、東歐等國家為主,擴展為遍布世界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留學方式也從公派為主轉變為以自費為主。
公派留學開啟留學新時代
留學大潮的掀起,始于公派留學。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我國向前蘇聯派出了1萬多名留學生,向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學生,1956年起又決定向與我國建交的西方國家和周邊國家派遣留學生。1978年12月,改革開放后首批52名公派留學生赴美留學。此后,包括李政道等倡導的“中美聯合招考研(論壇)究生”項目(CUSPEA)在內的多個公派留學項目啟動,中國大規模派遣留學人員的序幕就此拉開。1992年,根據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國家出臺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工作方針。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把這十二字方針正式定為出國留學方針。
公派留學人員都經過了嚴格選拔和考核才得以成行。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梅仁毅曾于1982年赴美國耶魯大學學習。“選拔嚴著呢。”梅仁毅回憶說,先是北外的許國璋和王佐良兩位先生寫了推薦信,而后美國使館來人考核,上午筆試,下午面試,整整一天,考英語(論壇)水平,也問學習計劃,還了解回國后的打算。
梅仁毅等留學人員出國后如苦行僧般地學習著。一年時間,梅仁毅看了250本書,記了1000多頁筆記,復印了幾千頁的資料。耶魯大學的人開玩笑:“梅,你快把我們的書都印完了。”考慮到回國后教學任務繁重,他又撰寫了300多頁講稿,每頁講稿都送給導師批閱。回國時,他不僅帶回了8000美元的旅行支票,行李里還多了30多箱書,這些書成為北外圖書館美國外交史研究的第一批原版外文資料。梅仁毅現已是博士生導師、英語區域研究開拓者。他說:“我們這代人出國留學,是為了學成回國干一番事業,再苦再難,也一定要學成。”
2007年,公派留學人員比2006年的8242人增加了51%,高達12402人,年派出人數也首次過萬。
自費留學從人數寥寥到浩浩蕩蕩
出國留學信息通過收音機、報紙等媒體在社會上廣為傳播,出國留學夢想在眾多高校學子、科研人員心中生根發芽。然而,公派為主的留學形式決定了只有少數人才能走出國門,更多的人轉向自費留學。
自費留學從1978年開始就有人成行,但因限制較多、人們收入有限等原因而人數寥寥。隨著自費留學政策逐步放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費留學的人數開始成倍增加。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劉煜炎見證了自費留學從少人問津到走向普及的歷程。1982年至1984年,劉煜炎把自己的留學夢想先后寄托在三個公派項目上,但始終未能成行。他只能轉向自費留學。直到1985年,他在法國工作的叔叔寄來了考試費后,他才開始參加托福和GRE考試。1987年,他碩士畢業留在中科院武漢物理研究所工作,一年后成為科研組長。這時依然懷有留學夢想的他,收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且都有獎學金,由于服務年限未滿沒能成行。直到1991年再次獲得劍橋大學獎學金,劉煜炎才最終登上飛往英國的航班。
隨著自費留學限制越來越少,更多和劉煜炎一樣的學子跨出國門。從1991年開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重新向中國學生開放,自費留學人員越來越多。張利敏所在的北京嘉華世達留學服務公司隸屬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她回憶說:“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心辦理自費出國留學的業務量很大,排成的長隊可說是‘九曲十八彎’。學生和家長需排隊買號,每個號50元。前來咨詢的人必須簽辦理留學的協議,因為人手緊張,單純咨詢的人不予接待。”
據統計,1980年到1985年,有近萬人選擇自費出國留學。之后的1986至1990年間,中國內地自費出國留學人數達13萬人,是上一個5年的13倍,其中僅1990年一年即有5.6萬人。到1991年,在外中國留學人員總數已增至17萬人。2001年,全年出國留學人數超過8.4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達7.6萬人。2008年,我國當年留學人數達17.98萬,其中自費出國留學人數達16.16萬,占當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的90%。
2002年后每年超過十萬人海外留學
進入21世紀,留學大門進一步打開,2002年,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加拿大等國家調整了對中國學生留學簽證制度,一些專門對中國設置的政策障礙逐步取消。2003年,教育部簡化審批手續,對申請自費出國留學的高等學校在校生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但尚未完成服務期年限的各類人員,不再進行“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工作,不再收取“高等教育培養費”。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留學費用再不是天文數字。更多尋常百姓的子女開始自費出國讀書。從2002年開始,我國留學人數每年以10萬人的數量遞增,留學目的國越來越多,留學群體年齡跨度加大,低齡留學生人數開始增加。2000年到2008年,出國留學人數達106萬。
陳勵子,18歲,北師大二附中2009年高三畢業生。高一時,她在學校負責接待國外來訪的老師和同學時,萌生了留學念頭。高二下學期,她開始參加托福以及SAT(美國高考(論壇))的課外學習班,并取得托福114分(滿分120分)、SAT2310分(滿分2400分)的成績。高三第二學期,她接到美國西北大學和威爾斯利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為了吸引這名中國女孩前來就讀,學院招生委員會寫來中文信,邀她入校。
“出國留學的想法早就有,只是沒想好什么階段去比較合適。”陳勵子的話在新時期留學生里比較典型。隨著國際交往合作日益加強,留學不再神秘。中國學生面對多樣化的留學選擇,在何時留學、去哪個國家、就讀哪所學校的問題上反復對比權衡,而不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撒網般申請二三十所學校,哪所學校有高額獎學金就讀哪所。現在的留學生們也不再為簽證拒簽而苦惱,因為很多國家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通過率已超過80%,留學海外已經成為百姓司空見慣的一件事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