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興,需要大批建設人才,為此中國政府向前蘇聯派出了一批又一批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他們肩負著國家的使命,“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在那塊浩瀚的土地上度過了充滿激情和理想的美好歲月。
時光飛逝,當我們再次打開這段歷史,依舊感動不已。
預備篇:祖國的囑托時代的寵兒
“遠方啊,有我的理想;不怕山高,不怕路遙,我要去尋找……”
1950年,歷史在這一年久久定格,新中國向蘇聯派出了第一批學生,這批學生來自北大、清華、燕京以及其他幾所大學。8月23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向周總理報送了《經審查測驗后選拔25名留學生的名單》,同年9月中旬,這25名幸運的留學生帶著祖國殷切的囑托,乘火車離開北京,經莫斯科分赴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五個國家。“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義無返顧地,學子們帶著夢想踏上了異國的土地,此后,公派留學的速度加快了。
1951年8月,我國正式向蘇聯派去了包括研究生(論壇)在內的375名留學生,這批學生進入了莫斯科機床工具學院、莫斯科鐵路運輸工程學院、莫斯科運輸經濟學院、列寧格勒鐵道運輸工程學院、薩拉托夫汽車公路學院等院校,所學的專業都是和國內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
兩年后的5月,一個“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季節,高等教育部、人事部聯合專門發布了《關于1953年選拔留蘇預備生的指示》,這使得留蘇人員的選拔有了明確的制度保障。文件指出,選派留蘇學生是直接向蘇聯學習,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方法,對祖國建設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要求有關部門、機關、學校的負責同志要視此工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認真按照選拔辦法的規定來實施選拔工作。按照這一規定,1953年共選拔考生2795人,其中擇優錄取留蘇預備生1700人,赴東歐各國學習的學生有77人。
每年一個臺階,留蘇學生以成倍的速度增長。客觀而言,在那個比較封閉的年代,蘇聯是別無他法的選擇,但我們不能否認,它的確曾經點燃了無數中國人心中的激情,也成為整整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據統計,從1950年開始到1966年,中國先后向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派遣了萬余名留學生,其中向蘇聯派出8310人,占派出總數的78%。
他們是時代的幸運兒,經過了嚴格審查和全面測試,被精心地挑選出來,可謂“萬里挑一”,祖國對他們傾注了無私的關愛,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留蘇之前,大部分學生都會在留蘇預備班里學習一年,由俄羅斯老師授課。
當年留蘇的老前輩們回憶說,他們在預備班的生活待遇是相當高的。早飯是豆漿、稀飯、白面饅頭、醬牛肉片、花生米和醬菜,午飯和晚飯都是八人一桌,四菜一湯,比家里吃得好多了。時任莫斯科華人聯合總會會長的韓存禮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風趣地談起,第一頓早餐除了大米稀飯還有兩個花卷,他沒敢吃花卷,就把它們放在口袋里,準備餓了的時候再吃,沒想到到了中午,又開飯了……他感覺自己的生活一下子進入了天堂,要知道以前在家吃得都是玉米面或者高梁面的窩窩頭,大米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到。
國土資源部咨詢委員,享有國務院科技工作人員特殊津貼的許寶文老人也深情地對記者談起出國前周總理在中南海“懷仁堂”的講話,然后還請大家看京劇,一部是“將相和”,一部是“孫悟空大鬧天宮”,大家都明白總理的良苦用心,要大家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謙虛謹慎,講究團結,在專業精神上要學習“孫大圣”,敢于打破傳統,敢于挑戰,勇于創造。在物質方面,社會主義新中國解決了留蘇學子的后顧之憂:留學期間穿的衣服發了兩大箱,中山裝和西裝,甚至還包括四季穿的襪子,每一個細節,政府都考慮周全了,留學期間的生活費,每月是500盧布,相當于當時的250元人民幣,這比當時的部長工資還要高……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還相當貧窮的祖國,用她一點一滴的關愛,一絲一線的付出,讓每一位學子從細微處深深懂得自己肩上重擔的分量,幾乎每一列開往莫斯科的火車,在駛離北京站的時候,人們都會聽到嘹亮的《歌唱祖國》的聲音,肩負振興中華的重任,學子們踏上了光榮而艱苦的求學歷程。
[1][2][3]下一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