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德國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 所在位置:美國,紐黑文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701年學歷:語言 專科 本科 研究生 網絡課程 MBA 學校性質:私立學生人數:6641人院校地址:New Haven, CT 06520 (203) 432-4771http://./school/9281
一直以來,“留學生”這個群體對中國人來說是頭頂光環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不少年輕人近乎癡狂地背誦單詞,就是為了能抓住有限的機會走出國門,成為留學生。如今,留學行業空前火暴,上百萬的海外留學生及每年幾十萬的準留學生,造就了留學市場的一片繁榮。從建國初到如今整整60年的時間里,中國幾代人的留學觀發生了巨大變化,雖然每一代留學生都受其特定的歷史環境影響而各具特色,但不可否認的是,回到祖國的他們,通過其思想、言論和行為,為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空氣,也一步步推動和影響著中國的發展。
建國初期,留學基本是公派
建國初期,由于來自西方的封鎖壓力比較大,當時中國人前往留學的主要國家是“老大哥”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其他的還有法國和英國。據了解,建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前后(1949年-1977年),國家公派留學生大概1萬多人次。這批留學生稱得上是新中國的留學前輩,在國外所學的學科也是當時我國緊缺的。他們學成歸國后,為我國建國初期的經濟、軍事、國防的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
1978年我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在很多留學教育專業人士看來,正是在改革開放至今3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留學人數和留學觀念開始發生巨變。這期間,中國人的留學觀先后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的顯著變化。
改革開放初期:“理想型”精英留學
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中國人渴望走出國門。雖然1981年我國自費出國留學的政策已經放開,托福考試也開始進入中國,但由于當時中國家庭普遍收入較低,再加上社會觀念的盲區、信息不對稱,很多人托福成績并不好,出國手續又非常復雜,能夠自費出去留學的幾乎是鳳毛麟角。因此,從1978年至1985年中國自費留學政策趨于完善之前,中國的留學仍屬于精英留學,以公派留學英美國家為主。
今年56歲的蘇家振是一名地質勘測工作者,他就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被單位選中公派去英國留學的。他告訴記者,當時國家每個月提供200英鎊獎學金,而且明確規定不能打工。除去租房和吃飯的費用,每個月還能剩不少。他說,現在很多人輕輕松松就出國留學了,這對當時的人來說簡直是遙不可及的夢。那時出去留學的人,在親友眼中都“很有光彩”,回國的人用省下來的錢買電視、冰箱等時髦的四大件。而且,很多人因為出去來之不易,所以不愿輕易回來。“盡管語言交流困難,千方百計也要把家人弄出去,有的實在出不去就離婚了”。蘇家振說,其實那時一些人不愿意回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物質和文化的沖擊,“比如在美國看到一輛車,國內部級干部才能坐的,而在美國自己買了就可以開,不像現在國內生活條件好,很方便,很多留學生愿意回來”。
1985年至1999年:“謀生型”跟風留學
1985年國務院下發《關于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提出“自費出國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一條渠道,也是貫徹對外開放政策、引進國外智力的一個方面。國家對自費出國留學人員在政治上與公費出國留學人員一視同仁”,進一步完善了自費留學政策。
1985年至1997年間,中國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在政府“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留學方針的指導下,老百姓出國留學的手續變得比較簡便,中國人留學的國家也多了起來,除了英美,也開始去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等國家。留學專家用“潮流性留學”概括這段時期的留學特點,出國成風,很多人為了出去而出去,他自己就是在這種潮流的裹挾下在1995年留學去了澳大利亞。留學專家說,這一代留學生最辛苦,打工成了重要任務,很多人出去只是讀語言學校,還要打黑工打苦工。由于盲目趕潮流,只要去國外就行,認為只要留在國外就是成功,很盲目也很辛苦,電影《北京人在紐約》正是對這一代留學生狀態的反映。
澳際出國留學美國留學中心總監張旭則把這一代留學生稱為“洗盤子換讀書”的一代。1991年至1997年,很多人去留學并不能拿到全額獎學金,大部分靠打工給人洗盤子,當時國內還掀起應該留在國內為祖國做貢獻還是到國外洗盤子的爭論。作為一名1999年爭取到美國全額獎學金走出去的留學生,張旭說:“就像不能評判文化的好壞一樣,我們不能簡單評判每一代人的留學觀,但回頭看上世紀80年代大多數為出國謀生而留學的人,我并不認同他們的做法,拉提琴的去賣羊肉串,很多人為了出去而出去”。
北京華通信諾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北區總經理助理儲旦則認為,現在不少上市公司、跨國集團的創始人恰恰屬于這一時期的留學生,他們帶回了國外先進的思想和理念,有的還帶著資金回國創業。這一時期,不少國外機構已經認可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績,認為中國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些投資機構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們不貿然地進入中國市場,而是讓更了解國情的留學生帶著他們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回國創辦公司,留學生、投資者雙方各取所需,造就了這批留學生今天的成就”。
2000年至今:“鍍金+競爭型”大眾化留學
進入21世紀,世界格局悄然改變,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績令世界矚目,全球的目光集中在中國這塊熱土上。“80后”一代逐漸長大,2003年以后,直接出國讀本科的留學生多了起來,因為不少中國人有錢了,能夠解決學費問題。2006年至2008年,中國留學人數連續高速增長,絕大部分是自費留學,2009年很多人甚至放棄高考,直接去國外讀本科。“現在的出國留學生年齡越來越小,我當時出去時已讀完碩士,出國讀博士,現在有些家長甚至把孩子直接送到國外讀高中”,張旭說,現在每年去美國留學的人數基本上以20%至40%的速度增長。
張旭還向記者介紹道,以留美學生為例,當代中國的一些留學生已經完成了“洗盤子換讀書-爭取獎學金-自費-為美國大學捐款”4個歷程的演變。從1997年開始,美國逐漸意識到中國留學人員對美國發展的重要性,開始給中國學生全額獎學金,起初只是在基礎科學領域,后來擴展到生命科學,1999年很多文科開始能拿到全額獎學金。2001年張旭去美國讀書時,所選的政治經濟學專業就有全額獎學金,“我開玩笑說,我們用美國人的錢讀書,當時周圍的中國留學生沒有再靠洗碗交學費的。今年,商學院這樣的熱門學科都能拿到全額獎學金,過去像社科類的,如法學院、商學院畢業后能賺大錢的專業幾乎不發獎學金,給獎學金的基本是比較冷的專業。獎學金的擴大也是美國挽留人才的要求”。張旭說,目前中國人在美國大學的捐款也在增多,這些捐款人很多是在耶魯大學等美國著名大學留學后回國的企業家,他們捐款一是為了回報母校,二是為了給更多中國留學生創造更好的條件。
儲旦說,目前中國人前往留學的國家已經遍布全球,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等30多個國家成了選擇目的地;所學專業不再有局限性,留學對于很多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改革開放的成績使中國悄悄地改變著世界,更多的留學生愿意出國鍍金后歸國創業,或管理家族產業。多數留學生選擇商科、金融類的課程,還有的選擇需要高學術背景的醫學、法律等專業”,儲旦說,近幾年出現歸國潮,主力便是這批留學生。
很多人把當代留學生出國的動機歸結為“鍍金”的需求,在留學專家看來,當代留學生已經不僅是“鍍金型”的一代,而是激烈競爭下尋求勝出的一代。“全球化對人才的要求太高了,21世紀需要的是跨區域、跨語言、跨文化的真正國際性的人才”。張旭說,這一代留學生出國之前已經對西方文化有了很好的了解,根本不存在老一輩留學生所說的“文化沖擊波”,很多年輕人語言交流根本不成問題,而且目標和針對性十分明確。張旭說:“中國留學生越往后眼界將越開闊,留學質量也會越來越高。”
未來30年留學生將持續上升
張旭對記者說,雖然各個階段留學生的狀態都不同,對國家的回報率也不一樣,但我國“走出去,歡迎回來”的留學方針是行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去,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教育振興等領域起到儲備新鮮血液的作用。如果老一代留學生出去學的是“認識造槍炮的工具”,那么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留學生則是在“學習造槍炮的技術”,現在的留學生已經深入到了制度、文化、法律等領域,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將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這是一個滴水穿石的過程。只有更多的人走出去走回來,我們的眼界才會越來越開闊,中國才會更強大。儲旦認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經形成“學習無國界”的理念,從當前的留學形式看,我國的留學市場依然一片繁榮,留學專業人士普遍認為,未來30年,中國的留學市場將持續呈上升態勢,有更多人要經歷“準留學生-留學生-歸國-創業-成功”的歷程。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對于祖國發展來說,留學生“走出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成歸來”。雖然每一代留學生受時代影響在“走出去”和“走回來”的選擇上各有特點,但整體來說,每一代的留學生都以各自的方式為中國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做出了貢獻。改革開放初期的精英留學生學成歸國可能滯后了20年,沒有立即對當時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起到重大作用,但他們開辟了一條留學之路,使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開始逐步與西方接軌。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第二代留學生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獲得了更多留學機會,這一代人接受的是真正的“學歷”教育,專業教育的因素增多,隨著這一批人不斷回國,他們對國家發展的貢獻將會在今后二三十年內逐漸增大。周寧認為,“留學生是實踐者,是知識和技能的體驗者,在中國全球化進程中,絕對起到了先鋒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