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以來,金融危機襲卷全球,國內不少企業也面臨著一定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與此同時,“啃老族”現象也引發各界的關注。日前,浙江財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華正學,浙江大學社會學系老師劉志軍博士做客《財經三人吧》,與記者共同探討“啃老”現象。
“啃老族”現象在國外也存在
吧主:據公開數據,全國應屆畢業生今年凈增52萬,加上歷年累積未就業學生,今年將有700萬人以上需要就業。但受到金融危機影響,部分行業用人需求減弱。在這樣的背景下,“啃老族”人群也在增多。你們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國外的情況又怎么樣?
華正學:現階段,“80后”的獨生子女一代已經開始步入就業的年齡。在目前背景下,職場競爭日益激烈,社會上確實有那么一些人由于暫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以及不愿意或無法就業等原因,靠父母的經濟資助維持生活,被人們稱為“啃老族”。不過,父母對子女提供經濟支持也是國人的一種傳統。因此,我們要把依靠父輩維持生活的“啃老族”,與偶爾從父母那里獲得救濟的行為進行區分。那些有機會但不去工作,依靠父輩維持生活的“啃老族”群體應該受到譴責。
學校名稱:意大利戲劇學院 Teatterikorkeakoulu 所在位置:芬蘭,Helsinki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79年學歷:本科 研究生 學校性質:學生人數:0人院校地址:http://fenlan./school/7215
劉志軍:從詞源來看,“啃老族”源于西方,是指不工作,不接受教育,也不愿接受培訓的一類人。從國外媒體上,我們可以看到“啃老族”現象在國外也存在,像美國、意大利、英國、法國等國家都有。
每個國家和社會都存在失業現象,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失業現象會趨向嚴峻。失業的人沒有經濟來源,有的只能向父母尋求經濟支持,所以成為暫時性的“啃老”一族。實質上,“啃老族”主要指一類人,這些人自己能夠自食其力,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機會,卻眼高手低或不愿意勞動。所以,正如華老師所說,“啃老”的人有多種類型,社會和輿論也要區別對待。
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
吧主:有人說,國內的“80后”是獨生的一代,是在溫室中長大的一代,是沒有挨過饑餓的一代。因此,擔憂國內“啃老族”的數量今后會增加。
劉志軍:相對之下,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環境,更容易滋生可勞動卻不勞動的“啃老族”。改革開放以來,國人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家庭收入和財富也不斷增加。這為年輕一代的“啃老”提供了相應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在社會的轉型時期,年輕人對于道德、文化和素養可能存在偏差,導致不少“80后”的獨生子女在思想方面出現一些問題,責任意識淡薄,從而容易導致“啃老族”的蔓延。
學校名稱:意大利戲劇學院 Teatterikorkeakoulu 所在位置:芬蘭,Helsinki學校設置類型:創建時間:1979年學歷:本科 研究生 學校性質:學生人數:0人院校地址:http://fenlan./school/7215
華正學:除了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獨生子女現象可能也是重要一個因素。根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家庭成員的很多事情都由家長來管理和安排,這種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80后”獨生一代的小孩子,被視為家庭的掌中寶,如果由于觀念和能力等各種原因沒有工作,很自然就成為“啃老族”。相比之下,在以前,家庭里有那么多孩子,想“啃”也很難有條件。
劉志軍: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在“80后”的獨生一代,部分家長的權威性已經受到極大的挑戰。不過,家長們幫助和接濟子女的義務依然保留,當子女提出要求,父母常常無法拒絕,這也是容易滋生“啃老族”的原因。
[1][2]下一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