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在中國僑鄉浙江省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從南宋時候的吳氏宗祠到21世紀華僑修建的歐式洋房,可以感受到僑鄉千年變遷。
據中新社報道,吳氏宗祠是龍現村最古老的建筑。
“宗祠建于南宋咸淳五年,也就是1269年,宗祠三進七開間,是個復合式四合院,邊上還有廂房。聽老一輩的人說,這叫‘三進崇倫’,這說明吳家出過大官。”方山鄉龍現村的村官吳碎明帶著記者走入吳氏宗祠。
吳氏宗祠是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鄉村也算宏偉肅穆。一進是戲臺,正月里,村里會請越劇班子來唱上幾天;二進是寬 敞的大廳,上面高懸著“敘倫”牌匾,寓意分布在海內外的族人勿忘鄉音,時常回來共享天倫;最特別的是三進,臺基高于二進,是吳家地位的體現,上面曾經供奉 著吳氏祖先的牌位。
走出吳氏宗祠是“延陵舊家”,這是一幢按照美國花旗銀行的圖紙建造起來的三層洋房,用的是美國的水泥和鋼筋、中國的木材。
清朝光緒后期,村民吳乾奎為了養家糊口去歐洲經商。1930年,吳衣錦還鄉。“當時,青田造房子都是用石頭,再把蚌殼磨成粉和泥土攪拌在一起當粘料。太公在外見了世面,就從美國采購一批水泥、鋼筋走水運運到青田,再請工人挑進方山鄉。
這種方式造起來的別墅在當初可是稀奇事。”吳乾奎的第四代后人陳廣平說。
這幢老房子的門樓設計成三角頂,頂中部雕有“地球”,門柱可見“花旗”圖案,門樓兩側各設一個沖天鐵柵窗,主樓白色的羅馬柱,正中醒目的“海外觀光”牌匾,處處可見西洋元素。然而,別墅內部的木結構、雕花大床,包括照壁上偌大一個“福”字,卻彰顯出這是一戶中國人家。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一代華僑又從家鄉出發走向海外。而今,該村1500位村民半數以上在海外,經過多年打拼也多在家鄉建起了房子,有的是希望落葉歸根,有的希望能讓留在家鄉的親人更體面,而更多的是以此證明他們的根還在故鄉。
在青田的鄉村里,到處可以看到建成或在建的洋房。外表光鮮亮麗,里面或者空空蕩蕩,或者只有老人兒童守著幾百平方的大宅。
記者看到一幢5層樓的房子,里面還裝了電梯,取名“楊家五福樓”,是楊家在海外的五兄弟姐妹集資造的,但是目前卻沒有人住。
從意大利回鄉擔任村官的吳碎明也在建房,他的“豪宅”經過專業的規劃設計,3層半,每層180平方米,即將結頂。 “意大利風格,造價大約100萬元、裝修200多萬元。”吳碎明說,這座房子是為80多歲的老母親蓋的。吳碎明在海外和青田縣城都有房產。他說,習慣了城 市的繁華,已經很難再適應鄉村的冷清。
無論是已有近百年歷史的“延陵舊家”,還是如今新建的大宅,無不寄托著海外青田人的鄉思。
本文來源:(留學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