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網易教育特別約稿 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
本文作者
本文所說的教育展主要指的是所謂的國際教育展,即由中國官方部門批準,國外院校應邀在華參加的以招生入學信息、項目課程、講座論壇等形式為主的公開的展示。
概括地講,教育展的原始核心任務應當是傳播準確及時的留學信息,在教育展這個集中的平臺上為院校和學生提供直接見面的機會。
教育展的前世
大多為單一國家展會 免費入場
為什么說“前世”呢?這是因為現在的學生,甚至行業人士也并不清楚在中國的各種教育展的來路和發展歷程。本人自1996年參與或組織教育展,迄今已16年了,如果再往前推兩年的話,到現在,國內舉辦的國際性教育展少說也接近200場了。
恐怕全世界也沒有一個留學教育和服務市場的規模能與中國相比。在中國,每年由不同主辦方組織舉辦的教育展多如牛毛,似乎永不落幕,也活躍著至少3倍于教育部頒發資質的“留學中介機構”,所有的這些其實都源于一點:信息不對稱。因為信息不對稱,所以學生“求知若渴”,有時候甚至“饑不擇食”,什么學校都敢往上闖,也因為信息不對稱,各色留學中介機構才如同一片森林枝繁葉茂。
談到教育展,我們不得不提到澳大利亞這個中國留學市場中的熱門和長期的話題制造者,以及日本這個曾經吸引了很多早期中國留學生的鄰邦。早前的教育展主要是單國而非多國的教育展,主要是澳洲和日本兩個國家的,除了1998年開始舉辦過兩屆的英國教育展。
2009年的澳大利亞私立學校倒閉風潮,在過去的兩年中讓很多人談到澳洲留學而色變,時至今日,澳洲留學市場仍然在澳方的焦慮中等待復蘇。大約20年前,澳洲私立語言學校的倒閉風潮更加觸目驚心。那時,澳洲政府對于國際學生的權益保障制度遠沒有現在這樣完善。作為商業公司形式注冊的私立語言學校一旦倒閉甚至惡意倒閉,學生的學費都付諸東流了。所幸,在咱們政府的協調下,最終由澳洲政府出面對受損失的中國學生做出了賠償。
作為保障赴澳留學安全的制度性安排,才有了現在大家所知道的赴澳留學簽證預評估機制,也才有了澳大利亞的權威機構IDP進入中國,與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共建了“赴澳留學辦公室”,時在1993年。因此,本著傳播準確的赴澳留學信息,“澳大利亞教育展”就開始一年一度地在北上廣等城市舉行。本人幾乎參與了所有的澳大利亞教育展,直至這一單國教育展被關停,其間也組織了多場日本留學說明會(此為日方主辦者,日本文部省下屬機構的說法)。
回想起來,那時的教育展——15年以前而且僅僅是某單一國家,卻著實可以用“火爆”和門檻踏破來形容。由于是憑票免費入場,所以會出現黃牛倒票,而未待開展,人們早已在會場外翹首以待,排隊入場的人流能到1000米外。但是,始終被詬病(包括教育部領導也不滿意),從未被改變的一個現象是,還是有很多的低層次的甚至不是非常正規的語言學校和質量較差的私立教育機構參展。對身為教育部直屬部門的主辦方而言,在利益與質量面前,選擇了前者,確實是一個遺憾。
對于早期的教育展,因為是免費入場,也因為規模相對較小,媒體傳播力度和受關注程度有限,人們基本上忽略了教育展本身也是一個贏利場。
《名校不來學生不滿 國際教育展漸成雞肋?》由11月04日報道。教育展的今生
展會成為重要的盈利手段
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英國、新西蘭等國相繼大局進軍中國教育市場,從事留學中介服務的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舉辦多國性的國際教育展便是自然而然的需求。第一屆中國國際高等教育展在1999年在北京開始舉辦了,本人有幸作為核心成員參與了從策劃、招展和辦展等全過程。請注意上述名稱中的“高等”二字,這個初衷是非常好的,意味著這樣的展覽追求質量和層次,只為國外的正規高等院校開放,我當年確確實實拒絕了瑞士某私立酒店管理學院的參會請求。
接下來的國際教育展很快就改名了,叫做“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在北京以外的幾個城市巡回展覽,并且去掉了“高等”二字。這樣處理的背景當然有學生對于國外非高等教育的需求,也符合中國留學生主體正在趨于低齡化這樣的趨勢。當然也不能回避一個事實:對主辦方和協辦方而言,多一所院校——無論它是什么樣的院校,就多幾千美金。盡管什么學校都能參加顯得很公平,但終歸讓觀展者覺得遺憾,想看的沒來,不想看的總在眼前晃啊。
展覽,無論是哪個行業的展覽,也無論其展覽本身批了什么馬甲,背后都是實實在在的商業目的和贏利性質。這一點也就可以解釋,現如今為什么除了一年兩度在各大城市巡回的國際教育展以外,還會有各省市也插空舉辦各種各樣的國際教育展、國際教育博覽會,因為可以直接贏利并且可以比較有效地支撐留學中介服務市場。
第三頁:越來越像作秀 學生院校都失望
第四頁:名校不會來 有虛假宣傳信息
《名校不來學生不滿 國際教育展漸成雞肋?》由11月04日報道。教育展的影響和作用
越來越像作秀 學生院校都失望
自從首屆國際教育展開始,由于教育展的影響日益擴大和中國教育市場的強大吸引力,有一個對學生而言的好現象是,陸陸續續有來自歐洲的教育質量高、免學費的國家的優秀院校前來參展,也一度出現了英國、美國等國家的一流高校參展的景象,可惜未能持續。
從積極的一面講,辦教育展是為“傳播***留學信息”(此處去掉“準確的”3個字)這一初衷還在被堅持著。真正的準留學生和家長確實從教育展獲得了大量的留學信息,其中一些更具有辨別能力的學生則通過教育展獲得了與自己中意的院校見面的機會,獲得了適合自己的較為準確的留學信息。
然而,作為行業人士憑著多年持續不斷地觀察,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教育展這樣的形式在傳播留學信息、吸引準留學生、贏得留學中介服務市場等方面的效應正在日益被無處不在的網絡信息和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等所削弱。學生在一次次參加教育展,一次次失望之后,就會不斷地被信息更新速度更快的大型門戶網站或者專門的留學信息網站所吸引,或者轉到留學中介舉辦的教育展、院校講座、院校見面會、面試會等活動中去。
筆者與國外很多院校有過交流。現在,教育展不單單是對學生的吸引力在減弱,對于國外院校的吸引力也在減弱。學生覺得教育展像亂哄哄的一場秀,看后即成過眼云煙,院校也越來越覺得是雞肋。多數一流院校覺得根本不必參加,因為校方一是覺得申請量本來就巨大,二來覺得這個舞臺不適合它們,一流演員誰愿意與末流演員配戲呢?更多的院校則是滿懷苦衷,參加吧,費用和人力成本甚高,不參加吧,又怕被中國的留學市場遺忘,失去寶貴的現金收入。
此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每次國際教育展(至少在北京是這樣),場外總有鋪天蓋地的“游商”,瘋狂派發各種免費的印有公司宣傳內容的環保袋和宣傳品,還是CBD一帶收集廢品的人員的節日,他們一車車地往回運輸被遺棄的環保袋和宣傳畫冊等。某些時間段,廣告派發人員和廢品收集人員的人數可能超過參觀者的人數,這實在有些諷刺。以辦展者的意圖講,觀展的主體是有意向出國留學或者有意向參與國際教育項目的學生,而參展的主體是國外院校而非提供出國留學服務的留學中介機構及其它留學相關信息與服務的提供者。因為教育展的主辦方往往有其下屬的留學中介機構,出于排斥競爭的考慮,自家唱堂會,其他從事留學中介服務和信息服務的機構都被排除在這個秀場之外了,其中一些還算是優質的。筆者斗膽進言:主辦方難道不可以胸懷再寬廣一點么?不讓別人參展,也沒見你一統江湖嘛。
第四頁:名校不會來 有虛假宣傳信息
《名校不來學生不滿 國際教育展漸成雞肋?》由11月04日報道。看清教育展
名校不會來 有虛假宣傳信息
教育展可以帶給學生一些相關的留學信息,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談到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把“教育展”的內涵再擴大一點到各家留學中介層出不窮舉辦的教育展。留學服務是個市場行為,教育展是個商業活動,學生參與其中應當擦亮眼睛,多留個心眼。關于院校的資質,一定上教育部涉外教育監管網上查個明白,無論留學中介怎樣巧舌如簧地忽悠你,一定上留學監理服務網去問個究竟,求證一下。
建議,參觀國際教育巡回展或者留學中介的教育展要明白幾點:
1、現在的教育展是個集貿市場,不是精品店,優質院校有限;
2、校方人員多為市場人員而非學術人員及負責錄取的人,所說的話,有些是可以不負責任的——他們基本上只說自己的學校如何之好,先忽悠住學生再說,往往忽略了陳述自己的全面特點,包括缺點;
3、對辦展者而言,一個生意而已,給錢才讓進,一些優質資源被排除在外了——當然也可能即使免費人家都不來,因為一些一流的高校,尤其是美國高校本身根本不缺申請人,他們發愁的是如此多的申請者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申請者該當如何處理的問題;
4、某些參展院校并沒有來自校方的人,是留學中介在狐假虎威,其信息真實與準確性,可以打個問號。在2011年的美國NAFSA年會上就有美國某院校辟謠說,國內某中介在教育展上宣稱的“院校代表”身份屬于欺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