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努力培養學生善學的品質、批判性思維的習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教育報報道
編者按:
對于中美基礎教育的比較,絕不能用“孰優孰劣”這樣的簡單思維來概括。中國的基礎教育,不能因為某些方面所謂的“基礎扎實”而暗暗自得,也不能因為諸多的問題而主張完全西化。有觀點認為,中美兩國基礎教育的不同是以知識還是能力為教育目標的問題;還有觀點認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改革高考(微博)評價體系。其實,上述觀點都有一定道理,而搞清楚了基礎教育的本質,才能真正找到中國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發展之路。
“贏在起點,輸在終點”似乎是中美教育比較中對中國教育總體狀況的一種概括,言外之意,盡管中國的高等教育比不上美國,但是在基礎教育方面卻比美國“基礎扎實”,這種認識在近年來美國基礎教育頻頻強調向中國學習的趨勢下甚至衍生出一種洋洋自得的優越感。
毋庸置疑,中國的基礎教育的確有不少值得美國同行學習的地方,但如果以此就得出結論說我們的基礎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未來基礎教育應有的模式和發展方向,這恐怕是會讓很多人為之緊張:學生緊張,是因為他們所逃之不及的高度緊張和壓力的教育模式竟是教育的未來方向。教師緊張,是因為他們一直為學生學得痛苦、教師教得煎熬而掙扎,卻不料這竟是我們所賴以為贏的資本和優勢。
面對這些并非想象出來的緊張,我們必須冷靜思考。其實,關于中美基礎教育的比較,其真正的價值并不在于得出誰輸誰贏的結論,而在于對基礎教育內在的教育教學目標的思考。如果一定要用輸贏來表達中美基礎教育比較的話,其判斷標準應該是哪一種教育模式更充分地實現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功能。
選擇知識導向還是能力導向
中美雙方的基礎教育都把本質功能定位于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然而 “基礎”的內涵雙方卻存在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決定著中美基礎教育在教育教學目標設定上的根本不同,并由此導致課程設置、教育過程中手段與方法等種種核心元素的差異。
按照我們中國的理解,“基礎”是指“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我們把人在未來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定位在“知識體系”,并由此決定了我們在教育教學目標設定上的“知識導向型目標”。而美國則認為基礎的核心在于一個人的學習興趣、質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體系”,由此決定了美國教育教學的“能力導向型目標”。知識導向型目標強調“學會”,而能力導向型目標則強調“會學”。
在知識導向型目標下,學習的目標指向性就是獲取更多、更難、更高深的知識,因此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尋找正確的答案,教師沒有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課程改革總是呼吁給學生減輕負擔卻越減越重的原因,也是我們的課堂缺少探究、缺少學生充分參與的原因。而在能力導向型目標下,學習的目標在于追求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發展,所以在知識的選擇上,以“夠用”為標準,不主張給出學生所謂的標準答案以避免學生過于功利。正如2001年10月美國在一個報告中明確提出“面向21世紀美國高中的教育目標”中,第一點就是“培養學生善學、好學的品質,批判性思考的習慣,和面對問題解決過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時樂此不疲的情懷”。
即使中國的基礎教育是知識導向型目標、美國的教育是能力導向型目標,我們培養的學生在知識的儲備和積累上遠遠超過美國學生,可如果回到基礎教育的功能這一本質上看時,我們恐怕就很難有贏的感覺了。
基礎教育本質是為學生探究高深學問奠定基礎
首先,從學生未來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基礎上來看,究竟什么才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基礎?我們不妨從大學對中小學的希望這個角度來看,大學最歡迎的學生并不是那些知識儲備最充足的學生,而是那些思維充滿活力、善于獨立思維和具有批判、質疑精神的學生。從一個側面來說,中小學是為大學輸送學生的,如果大學對中小學輸送的學生充滿了怨言,又怎能說中小學實現了為學生未來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的功能呢?
遺憾的是,中國的大學和中小學似乎從來沒有停止相互的不滿,學生到了大學以后,雖然掌握的知識不少,但基本上不會自主學習,而且很多學生都是帶著厭學情緒來的,60分萬歲是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寫照。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正是因為在中小學過于繁重和高難度的知識教學已經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磨滅了,而學習能力的基本素養卻基本沒有養成,他們的發展處在一種無法持續的狀態。正如世界著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先生所批評的那樣,“以為我們基礎好的”是“多少年來可怕的自我麻醉”。
相反,美國的大學和中小學之間卻少有相互的抱怨,進入到大學的中小學生做好了到大學進一步探究高深學問的學養準備,充滿了對探究的渴望和興趣,充滿了自信和樂觀精神。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的中小學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和學習能力上,真正為學生到大學探究高深學問奠定所需要的基礎,這才是真正履行了基礎教育的“基礎”功能。
創新能力培養需要基礎教育做好準備
其次,從基礎教育服務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方面來分析。創新人才的培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給教育系統提出的社會目標和任務,在國際競爭中,要想處在引領世界的地位,“創造與創新”是最核心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出能夠在社會經濟、科技等領域具有創造、創新能力、并能引領國家發展人才,而基礎教育要服務于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按照大家通常的認識,美國的學生創新能力強但是“基礎”弱,而中國的學生“基礎”強但是創新能力弱。這種現象似乎蘊含著這樣一種邏輯:創新和基礎之間的關系即便不是矛盾的至少也是沒有內在聯系,難道創新是不需要“基礎”的?難道創新只是“空中樓閣”?由此,引發我們作出關于創新與基礎之間關系的思考。究竟創新需要怎樣的基礎?我們所追求的基礎是不是培養創新能力所需要的?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也指出,“對科學的好奇和熱愛是進行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思想條件”。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中小學生的基礎不是很弱而是很強,也正是這種很強的基礎才促使了他們在后續發展中創造與創新能力的發展。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從基礎教育服務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恰恰因為美國在基礎教育階段奠定了較好的后續發展基礎,美國的學生在高等教育乃至后續的社會生活領域才能有出色的表現。
當然,上述分析并不是說美國基礎教育就是完美的,我們一定要防止教育改革中的“鐘擺現象”,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就中國的知識教學而言,并不是要取消知識教學,而是要提倡“凈化知識”,讓基礎教育成為“綠色教育”。為此,需要教育理論研究專家、中小學一線教師等共同努力,尋找通往“綠色教育”之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