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幾年來,一些博碩士論文質量下滑明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嚴謹風氣似乎正漸行漸遠。“博碩士大躍進”現象,讓很多學者擔憂中國學術繼承人的質量會否“一代不如一代”。
近日,英國《自然》雜志收到匿名舉報,稱羅馬尼亞總理維克托·蓬塔的法學博士論文系抄襲。不僅國外,國內關于博士論文涉嫌造假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近幾年來,一些博碩士論文質量下滑明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嚴謹風氣似乎正漸行漸遠。“博碩士大躍進”現象,讓很多學者擔憂中國學術繼承人的質量會否“一代不如一代”。
>>獨家報告:研究生連年高產 質量堪憂
>>研究生招生規模10年增1.17倍 學者擔憂學歷貶值
論文質量下降凸顯學風浮躁
在采訪中,多位博士生導師向記者表示,近幾年我國博碩士研究生論文質量不盡如人意,查看國家圖書館的“博士生文庫”,按年代順序排列,會發現各學科論文水平有下降趨勢。
周老師在北京某重點大學學位論文辦公室工作多年,他感到現在的博碩士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學生差距很大。那個年代的博碩士特別珍惜學習機會,他們的求知欲以及對學術理想的追求,都不是現在的學生可比擬的。“那個時候的研究生數量很少,被當做社會精英,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現在的研究生更多是為了找到好工作而讀書。”周老師不無感慨地說。
博碩士論文質量下降凸顯學風的浮躁,與社會的浮躁心理和畸形的“學位消費熱”有關。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家齊說,很多考生報考博碩士研究生,并不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是希望通過學位獲得更多、更好的從業機會,也有不少已就業人員為進一步獲得名利和地位,躋身研究生大軍。他們很難保持嚴謹學風,甘坐冷板凳,靠自己能力寫出高質量的論文。
在功利化的社會氛圍中,空洞地談論學術規范與自律意識必定成效甚微。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嚴春友表示,博士論文質量下滑是社會上急功近利風氣在學術界的一種反映。博士生攻讀學位的原因很多,或是為了延遲畢業,或是為將來找個好工作。既然如此,當然是得過且過,能夠混上文憑就萬事大吉。要想徹底解決論文水平下降的問題,單靠學界自身力量難以實現。
高等教育考核指標擠壓學術深度
目前我國博士學位論文存在著多種問題,如創新性不夠、選題不恰當、綜述分析不足等,但博碩士論文終究凝聚著學子的心血,沒有哪個研究生希望自己的學位論文有諸多弊病。很多博士生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困惑,“現在研究生學制大多為三年,第一年要花很多時間學外語,博士還要學二外,第二年進入專業學習,第三年就要開始找工作。我們剛踏進學術大門,專業知識還一知半解就要開始忙論文,心有余而力不足。”
博碩士論文質量下降凸顯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潭表示,如今這種“生源末端化、教學低端化、指導粗放化、論文粗劣化”的不正常高校學風現象正在撕裂中國的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滯后、就業蓄水池效應遞增、權學交易的不正之風成為導致研究生教育質量下滑的外在原因;學位布點過多過濫、研究生擴招數量過多、指導教師門檻過低以及論文質量評估的軟約束則是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高校乃至整個學術評價一刀切的量化標準,使很多碩士、博士的培養方式早已從手工坊轉向機器流水線,各種考核指標擠壓了學術的深度空間。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表示,碩士培養應該以應用型為主。曹家齊認為,研究生招生的規模與高校、研究機構的地位和生存資源密切關聯,博碩士研究生招生嚴重泛濫,而實際上可以指導博碩士研究生的學術力量增長并沒有如此之快。大量不適合攻讀研究生的人被錄取,許多不具備研究生培養能力的單位成為招生單位,大量低水平的學者成為研究生導師,研究生論文質量不下滑才怪。
博碩士論文質量狀況堪憂,很多導師事實上難辭其咎,但也確有無奈之處。嚴春友告訴記者,他每年要審閱大量博士論文,其中總有幾篇不僅缺乏邏輯,甚至大量抄襲自己導師的論著。可以斷言,導師根本就沒有審讀過,哪怕只抽查幾頁或瀏覽一下,也能夠發現問題。這種現象的出現,除了個別不負責任的導師外,導師帶的博士生過多是主要原因。每年博士論文答辯的時候,導師們也心知肚明,很多論文是不夠格的,可是很無奈,不讓論文通過就等于奪了學生的飯碗,于心不忍,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區分對博碩士的學術要求
博士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的主體,我們有必要從中國學術前途的角度認識博士生論文質量。
究竟怎樣才能為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找到辦法,是擺在學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王振民表示,總體來說,大學應該樹立一個道德標桿,構建道德高地,而不是隨波逐流。讓高校影響社會,而不是單方面使社會影響高校。他建議,高校應該區分對碩士與博士的要求,不再要求碩士研究生寫非常學術的學位論文,對博士研究生則一定要嚴格要求。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每年全國論文的“產量”,真正集中精力產生一批學術精品。學校還要加強對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健全對論文的核查系統,讓研究生不想也不能有任何學術不端行為,目前這方面的制度顯然還不健全。
加強制度層面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陳潭提出,可以通過邀請海內外評估專家進行第三方評估,建立動態的學位點末位淘汰制度;完善學位論文質量檢查的紅黃牌制度,對論文質量工程中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實現“零容忍”,建立研究生、指導教師和學位點捆綁受罰制度;建構動態的研究生指導教師篩選制度,導師資格的取得要根據申請者所受的學術訓練程度、學術論文代表作水平而確定;實行優秀學位論文重獎制度,加大優秀學位論文獎勵額度,同時建立論文評優專家資源庫,讓專家保持獨立性、動態性和零瑕疵。
針對當前的學術泡沫,有學者提出要“學術大裁軍”。但事實上,要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實質性辦法還面臨著兩難境地。曹家齊表示,如果完全站在學術的角度考量,則應該控制或壓縮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數量。但這種做法似乎很有難度,因為從政府角度而言,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是一種社會需求,這種需求不可進行太多阻抑。當然,使招生單位都能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水準,是最為理想的做法,但短期內恐難奏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