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8月1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 “第三世界式騷亂在倫敦爆發”,印度《自由媒體》雜志8日以此為題的文章感慨倫敦陷入“絕對無政府狀態”。英國不久前剛陷入小報監聽丑聞,“8月騷亂”又讓世界看了倫敦的笑話。德國《世界報》說,倫敦街道猶如戰場,足以讓世界困惑與恐懼。
日本Bmr網站9日稱,“倫敦暴動是英國在打自己的臉”,日本一些互聯網站上,有人嘲笑英國人“表面紳士,內心野蠻”。還有人說“不明白英國怎么敢自稱先進國家”。法國《解放報》認為,移民青少年引發社會矛盾不是英國的孤立現象,而是歐洲大陸的通病。文章說,社區貧困化+青少年高失業率+移民和本土居民待遇不平等,基本等于“騷亂的溫床”。俄羅斯《獨立報》說,從這一角度看,整個歐洲處在半內戰的邊緣。
對于騷亂給英國形象帶來的損害,英國媒體也很擔憂。《衛報》自嘲道,今后,再也不會有外國警察機構派人到蘇格蘭場來學習如何維護公共秩序了。“倫敦之夏像不像阿拉伯之春”?這幾乎是英國騷亂連日來最受國際輿論關注的爭議點。阿拉伯媒體“中東在線”說,多年以來,火光沖天、硝煙彌漫、傷者倒地的鏡頭似乎成了西方媒體報道阿拉伯世界沖突的經典場面,但這一回,如此場面不是發生在西亞和北非,而是在西方國家首都的繁華街區,這對西方是一種諷刺。
黎巴嫩博客網站“黎巴嫩之春”題為“倫敦騷亂能和阿拉伯之春相比嗎”的文章說,現在很多人都在做這種比較,但“我們的革命可不包括洗劫自己居住的社區,砸毀自動提款機和商店”。但文章也認為,倫敦騷亂與埃及“革命”存在諸多相似點:都是由一名男孩之死引發,公眾相信他受到了官方不公正待遇;都表明社會出現激烈的階層斗爭;推特、臉譜等社交網絡工具都在騷亂中推波助瀾。俄羅斯KM.RU網站題為“倫敦按照埃及劇本發展?”的文章說,有一點可以肯定,英國騷亂者借鑒了“阿拉伯革命者”的經驗,通過網絡協調彼此的行動。
“科技在毀滅我們”,這句感慨8日出現在美國廣播公司報道中,文章探討的主題是,倫敦騷亂是否應怪罪推特和黑莓手機。《華爾街日報》說,英國警方指責年輕暴徒通過這些現代工具相互溝通,互相模仿彼此罪行,警方將監控這些網站是否被用于煽動或組織暴力活動。文章說,如果真是這樣,說明利用社交媒體煽動騷亂已從阿拉伯國家復制到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的街道上,這種信息溝通方式推倒了穆巴拉克政權,如果未來幾天英國宣布“管制推特和臉譜”,請不要太意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