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世界周刊》報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福州移民一波波進入美國,近幾年,赴美的主流是福州移民的80后第二代,和父祖輩明顯不同,他們以新的姿態出現,不懼艱險,勇于拼搏,更具信心、活力和潛質,這批活跳跳的新生代,代表著福州移民的未來,也影響著華人小區的未來。 今年25歲的陳郁金出生于福建省連江縣,于2001年移民赴美。她在美國讀完高中,接著讀大學,目前在紐約一家律師事務所“打雜”。她認為,對福州移民來說,讀不讀大學與職業選擇關系不大。她的姐姐雖然大學畢業,但還是在新澤西一家中餐館打工,他的弟弟也做餐館,她的父母更是一直從事餐館工作,她本人也多次在餐館謀生。
她說,她現在過的是早9晚6的生活,姐姐是早出晚歸。她們姐倆在紐約唐人街租下一個房間,“每個月租金五、六百元,空間很小”,姐妹倆睡在同一張床上。晚上回到家里,她上網看新聞,同時和朋友聊天。她說,她和姐姐都沒有結婚,她也沒有男朋友,盡管父母催促她們盡快成家。
陳郁金是美國日漸增多的福州80后新一代移民頗具典型性的一個例子。目前,許多這樣的年輕福州移民散布在全美華人小區當中,正在悄悄改變福州移民的結構和形象。美東聯成公所顧問趙文笙把福州年輕移民分為兩類。一類是十幾歲隨著父母移民赴美,在美國讀完大學,起點比較高,在各自專業領域中做得很成功。另一類是從中國出來不久,沒有身份,不會英語,在外州打餐館工,正在申請身分。“這些人的未來不可小覷”。
左右騰挪不離餐館
經營中餐館是福州移民的最愛。除了非法移民從事餐飲業外,大多數合法移民也離不開餐館。今年26歲的福州移民林萍于2006年由父親申請移民美國,當時正好21歲,是福州一所大學旅游管理大二的學生。赴美后,她希望到附近的小區大學讀書,但因要交幾千元學費而放棄。從此,她開始在中餐館的打工生涯。她說,福州移民也不想做餐館,但由于對餐館最熟悉,投資最有把握,因此離不開餐館。
目前,她在印第安納州一家中餐館工作。過去五年中,她曾經在三家中餐館打過工,她表示,當地的中餐館很多,一條街上有好幾家,競爭很激烈。她打算將來自己開家日本餐館,因為日本餐館利潤高,比較輕松,空閑時間比較多。“我正在學習做日餐”。她說,許多福州年輕移民想進入中餐行業,是因為對中餐前景充滿信心。她認為,中餐即使利潤不太高,但是也不會退出餐飲業,因為有需要。她還計劃是將來開連鎖店。“首先要有目標,然后通過努力加以實現”。
今年25歲陳霞于2003年從福州移民赴美。她在美國讀完高中,大學讀了兩年,沒有畢業就去打工。因為長期在餐館打工,她的手掌嚴重脫皮。“手掌脫皮不能打指模,我的綠卡申請被拖了很久”。現在,她在紐約休息兩周,養好手,因為她正在申請公民。但八年來日日工作的她,在紐約休息期間,內心感到不安,因為“別人都在做事,而我卻在家休息”。
25歲的福州移民林遠景在美國大銀行的紐約分行工作。他認為,福州80后如果是非法赴美,經濟壓力很大。“有的人發現美國的生活不如中國,但也無法回頭了”。有的夫妻倆開餐館,兩人一起打拼,想法掙錢還債。“開餐館是他們的一條出路”。
一家幾口四分五裂
福州移民大都在各州餐館打工,家人之間長期分居。許多家庭是父親在孩子幾歲時離開家鄉來到美國。等到身份搞定后,再申請家人赴美。子女赴美后,很快長大成人,也分散到各地打工,“跟著餐館走動”,一家人很難團聚。
林萍說,他們一家現在是“四分五裂”。她的父親在紐約上州開餐館,人手不夠就雇人,哥哥和嫂子在維吉尼亞經營餐館,母親在哥哥家幫助帶孩子,她在中西部打餐館工,因為福州籍男友在該州餐館工作。“我和男友在不同的餐館打工,也不住在一起”。
陳霞說,她2003年乘飛機從福州到達紐約時,已經是半夜時分了。她在紐約休息一夜,第二天早上被帶到華埠吃早茶,吃完飯就去大西洋賭城玩了半天,然后就去父母所在的維吉尼亞州。“當時,父母在那里開餐館,我去餐館里工作”。她說,當年她是17歲,到美國后又讀了兩年半高中,在當地一所大學讀書。她和一位室友同住,一個學期后室友搬走。因為父母搬去外州開餐館,她覺得無聊,就搬到堂哥所在的伊利諾伊州。原想在當地讀大學,但是父親認為一個學期6000元學費太貴,“我是后來才聽說的”。于是,她邊在堂哥的餐館里打工,邊在當地小區學院選課。
她讀的是會計專業,兩年后畢業,但是沒有辦畢業證,后來也沒有考執照,覺得沒有必要。她一直在餐館工作。后來,她的父母又回到維吉尼亞開店,她才回到自家的餐館里幫忙。她表示,她的親戚都是開餐館的,認識到朋友都做餐館工作。生活單調住房狹小
林萍說,餐館工作不好做,主要是工作時間長,沒有娛樂時間,生活比較單調乏味。如果做辦公室的工作,早上9點上班,晚上5點下班,其余時間就是自己的。做餐館不自由,但靠得住。
陳郁金在美國讀完高中后,又在俄亥俄州讀大學。她說,她一開始讀的是藝術專業,一年后改讀精算專業,雖然大學畢業,但是沒有考精算師執照。目前,她和姐姐住在紐約唐人街一個租來的房間里。“房間很小,除了放下一張大床外,幾乎沒有活動的地方”。因此,她堅持不讓記者前去拍照。她說,她的初中同學赴美國20多人,大部分是合法赴美。“我最開心的事是和幾個朋友在紐約唐人街的東百老匯橫沖直撞”。但是,現在朋友大都在外州餐館打工,聚一次很難。
陳霞說,福州年輕移民在外州打餐館工,都是住在集體宿舍里。她在堂哥那里打工時,女生住一個房間,男生住另一個房間。她和堂哥的小姨子住在一起,成了好朋友。兩人年齡差不多,經常一起玩,“有時夜里去當地游泳池游泳”,每天早上去健身館鍛煉。“這個福州80后與其它人不同,喜歡拳擊,偶像是李小龍”。她住在姐姐處,房間也很小。
有錢有店最受歡迎
80年代出生的人,年齡位于21歲至31歲之間,正是戀愛結婚的年齡。但是,這一代福州移民有著自己的婚戀觀。在福州老家,人們選擇妻子的標準是“人要長得漂亮,家庭條件要好”。但是,這一代福州移民對長相并不看重,而是要妻子能干,將來能夠和他一起開餐館。“在美國,福州人變得現實了”。
陳霞拿到綠卡已有五年,正在準備考公民。她對男友的條件是:有店、會英語,有無身份均可。“我已經有身份,不在乎男友是否有身份”。雖然有身份,但長相清秀的她卻擔心別人看不上自己,只因“我的餐館經驗不足”。
2009年赴美的駱姓福州青年今年25歲,現在波士頓做餐館工,目前尚無女友。他坦言希望能夠找個有錢的女孩,“女孩的家庭條件一定要好,這樣可以讓我少奮斗多年”。結婚后,他不希望生孩子,因為沒有能力撫養。“如果家里人要我們生,我們生下后交回他們去養”。
今年27歲的連姓福州移民在2008年赴美,目前在外州一家餐館做炒鍋。他的計劃是,先賺錢,等有了基礎再談成家。他對對象的要求是,不一定是同鄉,但是要談得來,有共同語言。他坦言,他一個人養活不了老婆,要兩人一起打拼,最好找個能吃苦的“潛力股”。他說,他不會找美女,因為“美女要求高,我養不起”。
鄉親通婚志同道合
林萍說,“福州人一般是找福州人結婚”。這主要是因為福州移民大都打算開餐館,大家都走同條路,可謂志同道合。“福州老婆比較勤奮,可以幫助丈夫”。她和男友在紐約相識,年齡一樣大,都在連江出生長大,但是以前不認識。“我的朋友嫁給他的表哥,一次聚會我們才搭上線”。
她開玩笑地說,由于同學、朋友、老鄉都在各地中餐館打工,平時聯系減少了。不過,有人要結婚我們一定收到喜帖。陳霞說,許多福州80后相親都是通過媒人介紹,然后上網視頻,雙方滿意后才見面。她透露,紐約唐人街有許多福州移民兼職做媒人。為了給她介紹對象,她的母親專門給唐人街的福州媒人打電話,幫她找對象。
不久前,媒人幫她介紹一個人,因為時間不湊巧,所以她和那名男青年沒有聯系。這一次,她來紐約休息,專門治手,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相親。她說,許多和她同齡的福州女生都被家里催婚,她沒有,因為哥哥和姐姐還沒有結婚,“他們幫我擋著”。她說,她小時候與父親十多年沒有見面,父女之間存在代溝。不過,她的父母不太管她,“讓我自由發展,因為他們要求也沒有用”。
陳郁金說,福州父母都希望子女按照傳統的路子走,開餐館,盡早結婚生子。她表示,她的父母已經施加壓力,催她盡早結婚。“因為姐姐尚未結婚,所以我的壓力要小一些”。她認為,結婚前一定要準備好,才能承擔做父母的責任。林遠景說,福州80后移民找對象,主要通過網絡和相親兩種方式。有的是在中國認識,然后辦結婚移民。他指出,讀過書的福州80后不會為結婚而結婚,不會輕易結婚和生孩子。異族對象不大考慮
目前,美國華人與外族裔通婚的現象日益普遍。但是,這些現在福州80后中并不常見。林萍說,她只知道嫂子一位朋友嫁給白人,“我與朋友曾經在聊天時談到找白人丈夫的事,但是感覺不現實”。
她說,中國人與美國人的觀念不同,隨時結婚也會隨時離婚。“我們結婚都是要過一輩子”。她覺得與美國人沒有共同語言,與他們結婚不安全,也沒有保障。她打算與男友結婚后暫時不要小孩,等到生活穩定了再說。“我們的目標很明確,也是每個年輕福州移民的目標”。
她表示,她沒有考慮過找個外族裔的對象。她說,她將來生不生孩子更是沒有想過。她有位女同學嫁給一個福州移民的獨子,生下兩個女兒后,后來公婆施加壓力,要她的同學再生。“同學下次懷孕就要檢查羊水,如果是女孩就不要了,不然養不起”,“我希望不要嫁給獨子”。 倪韜于2000年從福州移民美國,當時正好14歲。他被同班同學描述為最聰明的人,因為到美國的20多個初中同學中,就他和另外一人讀完碩士學位。他畢業于紐約石溪州立大學,專業是機械工程。他剛剛拿到碩士學位,正在聯系工作。現在25歲的他對女友的要求是:漂亮、能干、華人、談得來。他并不局限在同鄉或是同學中找,主要是要隨緣,但“不會找外族裔的老婆,因為風俗習慣不同”。不過,一名沒有身份的福州80后表示,他對族裔沒有要求,華人女孩行,老外女孩也行,但他說自己目前還沒有這個資本。
每天上網必不可少
福州80后與上一代福州移民的不同之一是這一代福州移民都上網。倪韜說,他有一部計算機,每天上網,通過網絡看運動和政治新聞,中國的和美國的都看。他還通過網絡看電視和電影,也通過網絡和親戚朋友聊天,這和父祖輩當年的“孤立無援”的心情大大不同。
在外州中餐館工作的陳霞說,在外州生活很無聊,因此晚上都要上網看電視,在網上寫點東西,或者通過網絡聊天。在美國讀過高中和大學的她說,因為天天在福州人圈子內生活,她的英語越來越差。“英語閱讀還行,英語聽力要看情況,有時行,有時聽不懂”。
目前在新澤西一家餐館工作的管姓青年今年29歲,尚沒有合法身份。他說,他自己有計算機,每天都上網“關心國家大事”。波士頓的駱姓福州青年表示,他每天都上網看新聞,喜歡看的新聞有科技新聞、汽車新聞和地產新聞,還上網查英語資料。他也在計算機上看電影和電視節目。“我主要看中文新聞,也看一些簡單的英文新聞”。他喜歡玩游戲,但表示他買的計算機不好,游戲很少。
重視教育前途可期
林遠景說,他的一家四口人都在美國,父親打餐館,母親是家庭主婦,妹妹是餐館前臺。他們一家只有他一人大學畢業。當年父親赴美,身負債務和家庭重任。父輩一代一般每周工作六天,有時是七天,賺錢是唯一的目的,生活質量不高。但是,他們80后移民赴美,沒有負擔,想法和父輩不同,也有自己的主張。
他認為,福州家庭不重視教育。當年他高中畢業時,希望上大學。父親勸他放棄讀書,去打工掙錢,認為讀大學花錢,將來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并說他的堂兄弟和表姐妹都打工。在他的堅持下,他在2004年讀大學,畢業后找到銀行工作。“現在,親戚朋友對我的看法也改變了”。受到他的影響,親戚的小孩到了讀書的年齡后,也考慮要讀大學了。
現在,讀大學的福州年輕人很多。他們的父輩教育水平低,有的小學是沒有畢業,也有的沒有讀完初中。現在,在外州打工的他們都把孩子送回紐約讀書。他認為,福州年輕人多,讀完大學,當上律師和醫師,知道的東西就多。“如果認為社會不公,他們就可以說出來”。
許多福州移民雖然是公民,但是不關心政治,認為選舉不選舉與他們沒有什么關系。他說,他們有車有房,但是不了解美國社會。不過,福州年輕一代移民對選舉比較有興趣,認識到這是他們的權利。“我的一位福州籍高中同學,就在紐約市議員辦公室工作”。他認為,“福州年輕一代將來不得了”。十幾年前,美國華埠要講廣東話,現在福州話流行。福州移民一開始做餐館,后來向專業化發展。“福州移民是美國華人的中堅力量,因為比例最大,將來出來的人也會最多”。有福州80后開始進入政界,從議員辦公室做起,“將來會出現福州籍的政治人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