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定居在澳大利亞一個遠離大城市的地區。即便地處偏遠,每年我仍能在當地發現中國留學生。我們總這樣開始對話:
“你來這多久了?”
“好幾年了。”
“這么長時間,怎么呆得住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
“那你為什么千里迢迢跑來讀書?”
于是,對話雙方沒有他鄉遇故知的驚喜,反而常常是一種“居然有人和我一樣癡傻”的迷茫。
“大城市”也有“蠻荒”地帶
對于國人而言,除了那些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其他地區都會被看成是蠻荒地帶,所以悉尼、墨爾本和重慶沒有多少區別。有次我聽一個剛從臺灣旅游回來的大媽說:臺北好歹也是省會,這么寒酸,就一幢高樓,政府太無能!我瞠目結舌。人多、熱鬧,似乎是我們判斷繁華的唯一標準,而當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也高樓林立,遠超紐約、香港以后,國人看世界的眼光已從仰視轉換到俯視,甚至是藐視。
俯仰之間,國人心態變了,自尊膨脹了。就算有崇洋媚外的心思撩撥了幾下對外部世界的好奇,等看到國外牛羊成群、藍天白云時,還是忍不住從牙縫里擠出一句“不過如此,早知道還不如呆在國內!”我勸有這些想法的同學在出國前,先到目的地考察一番。要知道,即使大城市也有不如意之處,比如電視頻道沒國內多,網速沒有國內快,洛杉磯舊金山治安不及上海北京,巴黎紐約貧民窟轉角就是。況且,如果你貪戀國內豐富的夜生活、除房價車價外低廉的生活開支、高效的工作速度,就別把自己發配到國外邊緣了。
如何打探小鎮風土人情
也有同學說,選擇偏遠地區目的就是遠離華人,“洗心革面”,以便了解真正的西方文化。聽罷,我恨不得轉身就走,遠離華人就能了解西人?了解西方文化,在學校選修一門該國的歷史最直接。此外,上大街找人聊天也能事半功倍。越大的城市,人的包容力越大,反而固守偏遠小鎮的人,往往保守情緒嚴重。美國南部、澳洲中西部、法國德國的極右地區,這些地方不僅當地人的口音濃重,生活習慣也比較保守。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極右或保守的游行示威可能會波及當地華人。
當然,我也不是完全否定小城鎮,否則我也不會呆在一個人口只有30萬的小地方賴著不走。歸根到底,了解一個地方,必須做好扎實的調查。我的建議是,在決定留學或工作地區前,先做一番實地考察。一般,在幾天的旅游中就可以觀察到當地市場的一些菜價;從報紙上查閱到一些房屋買賣租賃的價格走向;還可以從網上招聘信息欄里看當地的用工需求;最后,在學校附近走上幾圈,看看風土人情,進咖啡館找老板聊聊天。了解一個地區的方法很多,綜合信息后再決定是去是留。
寂寞“小鎮”,利弊由人
我的故事是,在移居之前就已經知道:我這個城市只有兩家華人店、市中心由5條大街構成、星期六有個露天集市、房價全國倒數第一、交通環境全國第一、城市每個角落都背山面海,走幾步路就能見到一個公園、當地人不知中國總理、主席是誰,也不關心最新科技、電視節目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水平、我的工資比大城市高出20%,平均花在上班路上的時間只有8-10分鐘。
從這些或褒或貶的信息中,每個人都要問:“這么矛盾,那為什么你留下來?”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句話:“人生時時刻刻都在賭博”,我非常不贊同。在移居前,我在大城市有工作,同時手握兩個Offer,最終決定移居邊疆,是在做完一個徹底的利弊分析后,得出利大于弊才決定的。
每個人都會權衡利弊,但極少人能做到徹底梳理自己的喜好與得失。以下是我個人的例子,僅供參考——
小城市的“利”:
學費便宜。
工作穩定,競爭少;上升空間大。
環境優美空氣好;房價低應酬少。
沒有夜生活,生活壓力小。
家鄉人少,只能融入當地文化圈。
小城市的“代價”:
學校無名,一紙證書輕若無。
打工幾乎不可能,當地人口音濃重,排斥外來人。
房價升值慢,買房就不指望賣掉。
沒有夜生活,沒有家鄉人,經常有被遺棄感。
整天看自然風景,容易自閉孤僻。
我有個朋友在一個小城市的政府里做審計,三個月就轉到中層,半年后成了領隊,還把稅法、CFA等證一年里面全考了。問她為何如此拼命讀書?她答:“6點下班無處可去,只能讀書。”
大城小鎮,就看你是要塵囂還是要寧靜。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