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畢業論文需要,清華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李燕向14個部委申請了信息公開,內容為公布副部長的職權范圍,多個部委對其公開。然而,教育部、科技部和國土資源部沒有給到她想要的答案。
9月9日,李燕向上述三部委提起行政訴訟。“我只是想用合法的途徑獲得可以了解的信息”,在近日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李燕強調自己的行為并無特立獨行之處,只是在行使公民的正當權利。“想借此為國家、為社會做一點事情,這是年輕人都會有的熱情”。
起因:
不公開?我起訴!
羊城晚報:當時選擇論文題目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會遇到這樣的狀況?
李燕:沒有。選擇副職研究這個題目是因為目前國內關于這一領域的研究幾乎是空白。不想做那些被寫過很多次的東西,只是想做一個有新意的研究,而且事先去國家部委的網站看過,副職信息有的部委是公開的,以為這個信息不屬于敏感信息,開始設想會很順利。
羊城晚報:最初申請信息公開是自己做出的決定,還是在他人的鼓勵下?為什么選擇十三個部門?第一個申請的部委是哪個?申請的過程是怎樣的?
李燕:申請之初我和導師溝通過,他挺鼓勵我的,但決定是我自己做的。其實一共向十四個部委發出了申請,最初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我也不太清楚自己到底申請了多少個,后來整理發現是十四個。國務院下屬二十四個部委的副職信息我都搜集了,所有沒有公開副職分工的部委我都提交了信息公開申請。最初申請的一批部委是申請程序比較便利的,例如有網申系統的部委或者可以發送郵件的,像教育部、民政部、科技部、商務部等等。當時是5月份,學校正值期末,所以想先從申請程序最簡單的部委開始著手。申請的過程十分曲折,準備了很多份材料,有些部委接到申請后會反復和我溝通,問我的申請理由、具體做什么學術研究,等等。環保部是第一個給我正式公開答復的部委,公開了副職的分工信息。每個部委向我公開信息的途徑也不一樣,有些是在網站上直接公布,有些是郵件通知,還有一些是掛號信。
羊城晚報:什么時候有了起訴的想法。
李燕:并不是某一天心血來潮,而是在等待部委答復的時候,就想過如果他們不答復我會怎么辦,逐漸就有了這樣的想法。這件事我也和導師溝通過,他也表示支持。
羊城晚報:有些部委給了你回復,他們的答復尚不夠你完成畢業論文嗎?
李燕:一方面是論文需要獲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申請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政府信息公開法》出臺也只是三年的時間,尚在磨合階段,希望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起訴這件事和我的專業背景關系很大,平常人可能覺得起訴是很激進的方式,但在我們學法律的人看來是很正當、很合法的手段。
羊城晚報:為什么要把那三個部委告上法庭?依據什么法律法規?
李燕:法律規定部委答復的法定期限是15個工作日,還可以延長15個工作日。凡是給了我答復的、或者和我說明需要延長幾個工作日的,我都表示理解。教育部直接拒絕了我的申請,沒有給出任何理由;科技部的答復只是說有分工,但未明確指出哪位副職具體負責哪方面工作,在此期間也沒有聯系過我,直接給我發了一封掛號信說“聯系不上”;國土資源部和我說已經把信息掛到網上了,可我去網站看并沒有,期間也沒有和我溝通過。
進展:不受理?就上訴!
羊城晚報:在你提出起訴后,三個部委有沒有和你溝通過這件事。
李燕:都沒有和我私下聯絡過,一點聯系都沒有。
羊城晚報:選擇法院的時候有什么考慮?有沒有請律師?現在案件受理進度怎樣?對可能漫長的案件處理過程有心理準備嗎?
李燕:不同的法院受理不同性質的案件,我只能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根據七個工作日內受理案件的規定,法院應答復是否立案。之前我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準備過程就挺麻煩。比如每個部委網站都要截圖,然后去打印,打印店沒有打印過這種文件,格式常常出錯。對于可能的案件處理過程,我有心理準備。
羊城晚報:你對案件的結果有什么期許?當初起訴的時候預期到會引起這么大的社會關注了嗎?
李燕:我當然希望能勝訴,三個部委可以把信息公開。決定起訴的時候沒想這么多,之前有同學做過一個研究,是查年鑒統計每年有多少政府部門成為被告的,我發現自己不是第一個起訴部委的人,更不是第一個起訴政府機關的人。
羊城晚報:有想過法院不受理此案,或者即使受理最終判決你敗訴嗎?
李燕:有,那就繼續上訴。敗訴也不是不能接受,不給我信息不要緊,要給我一個理由。如果你解釋清楚這個信息為什么不能公開,那我也能接受。
羊城晚報:如果是你個人的權利受到了侵犯,會選擇起訴的手段去維護嗎?
李燕:那要看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看是不是觸動了我追求公平正義的良知。
羊城晚報:你覺得你的行為會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嗎?
李燕:只要24個直屬部委的副職信息公開就好了,至于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或法律會因此有什么變化,那肯定不是我這次小小的起訴案件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我并不是想將自己放在一個制度的對立面上去做這個事情。
影響:不透明?要熱情!
羊城晚報:父母和同學知道這件事嗎?態度如何?
李燕:同學們的態度都很平常,父母是事后知道的,也不反對。
羊城晚報:目前學校或學院方面有沒有什么反應?
李燕:目前為止都沒有。
羊城晚報:選擇行政法方向的學生,很多會想進入政府部門工作,你呢?
李燕:我對前途和所有同齡人一樣迷茫(笑),挺想做律師的,自由一些。有人問過我起訴部委不擔心以后的發展嗎,比如做法官和檢察官什么的,我真沒想這么多。
羊城晚報:媒體報道后對你的日常生活有沒有什么影響?
李燕:幾乎沒有什么變化。
羊城晚報:很多報道都會把清華和你的行為聯系在一起,你怎么看?
李燕:這個是我最擔心的,之前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也一直向他們強調,這僅僅是我的個人行為,不要把它和我的學校聯系在一起,對學校造成不好的影響。有位網友的話對我啟發很大,他說大家對這件事的關注不僅僅因為你是清華的,你是女生,你是女研究生,而是事件本身有值得大家關心的地方,政府信息公開本身是令人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只是需要清華、女生、女研究生這樣的標簽引起更多的人注意。不過我還是不希望把矛頭指向母校。
羊城晚報:有沒有想過利用微博向公眾告知事情發展的狀況?
李燕:不過既然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我也不會隱瞞事情發展的進度,可能會通過微博吧,雖然不太喜歡這樣的方式。
羊城晚報:如果有人說你的行為是為了出名,你怎么回應?你覺得自己特立獨行嗎?
李燕:在法律專業的學生看來,起訴是正當的方法,和有些直接找政府評評理的人比起來,我覺得自己是用合法的手段要求自己合法的權利。我也理解很多政府信息是不能公開的,屬于國家機密,那些我也不要求。既然有些部委已經公布了副職信息,那么我認為部委副職這種信息,作為公民就是可以知情的。至于出名,從法律專業的角度來說,倒不希望媒體介入太多,最希望的還是法院能根據法律法規做出一個合理有據的判決,而在這個過程中,媒體過多的介入有時會對法院造成無形的輿論壓力、或是形成無形的導向。
其實我起訴的時候心里還挺忐忑的,不是害怕,而是覺得給部委的工作人員帶來了麻煩,給他們增添了不少的工作。在申請過程中,很多公務員的態度都很好,對于他們無法處理的情況,會和我說很抱歉,我也理解一些信息公開工作的處理難度。
羊城晚報:以往你這種行為在中國是很罕見的,現在逐漸增加了,你對此怎么看?
李燕:我也只是運用了常規的方式和恰當的途徑,至少在我自己看來。人們的權利意識是逐漸覺醒的。就像那個在火車上堅持索要發票的人說的,權利是爭取而來的,今天你丟的是一張發票,明天就可能是你的飯碗、你的土地。
羊城晚報:之前在接受別的媒體采訪中,你特別強調了“公民”這個詞。為什么?
李燕:當時強調公民,只是想說明這是我的個人行為,不要把它和我的學校聯系起來。但做為大學生,尤其是清華學生,社會責任感是有的。我想每一個年輕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熱情,雖然說出來有點矯情,但總是想為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多少做一些事情,用我可以運用的手段做我可以做的事情。羊城晚報記者 余姝 通訊員 牛麗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