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政府大力倡導中外教育交流,大量中國學生到世界各國留學深造,其中以公費和申請獎學金為主。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逐漸提升和留學政策的放寬,越來越多的家庭有能力自費把孩子送到國外學習。中國留學生的數量成倍增長,構成了國際學生中最大的學生群體。尤其是近幾年,有的家庭鑒于國內高考的重壓,以及國際學校的高質量教學,直接將孩子送到國外讀大學,甚至中學。中國留學生呈現年輕化、低齡化等新趨勢,從而使得留學生本已存在的跨文化適應問題凸顯出來,表現為一些人的心理問題和疾病。
由于中國文化不提倡表達和傾訴,而在國外適合中國人的心理疏導資源又非常匱乏,個別留學生因心理問題陷入“泥沼”,不但影響了學業發展,極端嚴重者甚至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造成了威脅、傷害,產生了惡劣的社會影響。留學生的心理疏導成為不容回避的一個話題。
造成中國留學生心理問題的外部誘因主要包括文化沖突、現實困難、學業壓力、語言障礙、社交壓力,以及對工作、移民等問題的迷茫;內部因素則包括低齡化、出國準備不足、性格特征、道德狀況、個人能力等等。
在內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留學生容易出現以下三種心理問題:第一是適應性問題,教育模式的轉換和社會文化的跨越給留學生造成適應困難,許多中國留學生壓力感、挫敗感、隔膜感、迷失感深重;第二是情緒問題,一些中國留學生過著封閉的生活,容易出現孤獨、抑郁、焦慮、社交恐懼等問題;第三是社會行為問題,包括自殺、傷人等。
解決中國海外留學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問題,可遵循三原則:自身的調整和適應是關鍵;家庭的關心和支持是根基;社會、政府的關注和疏導是保障。
留學生在出國前,在學習、經濟、生活等各方面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學習之外,應走出家庭,走出學校,多參與社會實踐,在經歷中提高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多與人交往,在互動中培養人際溝通能力和情商,塑造健康成熟的人格結構。留學生到了國外后,在緊張的學習和艱難的適應過程中,要注意體察自己的情緒、心理變化。當發現心理問題的跡象后,要摒棄諱疾忌醫的錯誤觀點,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預防心理問題惡化。
父母作為最重要的親人,在留學生的心理成長和人格發展中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出國前,父母應該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身體力行為孩子提供健康成熟的認同客體,鼓勵并提供寬松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自立自主。出國前,父母要“疏”;出國后,父母要“親”。留學生在國外,因為語言和課業的原因,和外國人、中國人都很難建立交心傾訴的關系,產生嚴重的孤獨感。過去建立的人際關系,尤其是親子關系成為留學生的重要資源,但是“報喜不報憂”是中國學生對于父母默認的規則,所以父母很少聽到孩子“倒苦水”。父母應該主動和孩子建立朋友關系,讓孩子能夠輕松溝通,與孩子一起分擔留學生活的艱難和快樂。
留學生自身和家庭調整了內部環境,社會和政府則可著力于創造、優化外部資源環境。由于語言、經濟和文化三重障礙,盡管一些國家有足夠的心理幫輔資源,中國留學生還是無法利用。如果國內和國外的心理輔導資源能夠整合,可能效果更好。
近來媒體報道了一些留學生出現嚴重的偏差行為,包括自殺和傷人,對自身和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問題行為是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雖然是個別案例,卻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政府可統籌建立留學生危機干預系統,組織國內外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及時對危機狀態的留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在留學生群體中,最需要關注的是漸漸增多的低齡學生。他們的心理尚處于發展成熟的過程中,抗挫折能力弱、適應性低、穩定性差,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群體。對于該群體,中國駐各國使領館可以借鑒國內中學和高校的做法,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常規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活動,積極主動地幫助他們在心理上盡快成熟起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