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馬來西亞諾丁漢大學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所在位置:英國,Nottingham學校設置類型:綜合性大學創建時間:1798年學歷:本科 研究生 語言 網絡課程 學校性質:公立學生人數:33550人院校地址:The Admissions Office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University ParkNottinghamNG7 2RD,United Kingdom8390
為中國留學生編輯、編譯、收集、整理海外留學新聞:《在英留學生"公民意識"漸覺醒 有助增進華社向心力》07月04日報道。據英國《英中時報》報道,近年來,在英的留學生人數,包括中國留學生,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每年有十多萬名歐盟學生進入英國各大學,而來自歐盟外的留學生人數每年平均達163000人。中國留學生也已成為在英華裔人口的一部分。然而,雖然在英學習,生活,中國留學生這個群體與本地華人社區之間,卻始終存在著似乎難以拉近的距離。他們之間的關系,似乎形式上的居多。
然而隨著華人社團的蓬勃發展,這種群體孤立的狀況漸有“破冰”希望。英國不少留學生其實都對華人團體還有英國社會滿懷熱情,然而群體孤立的現實卻讓他們不知如何融入。來自諾丁漢的師生希望借“諾華國際”這個義工組織,將熱情的學生化為社團新動力,學習理解社區的同時,服務回報并融入英國這個大社會。
華人社區差異多互動少
許多來英不久的留學生尚未熟悉英國華人社區的高度歧異性。“華人”和“華裔”的通稱,就是來自這種歧異性:于十九世紀開始的第一波中國移民來自中國南方各省;1950年代起的第二波中國移民來自香港;1970年代始的華裔越南移民;1980年代始的華裔馬來西亞移民;1990年代起的來自福建,東北各地的中國移民。他們的文化背景和語言都有頗大差異。這種差異由于各群體在英國的職業走向和階級背景而加深。比如,1950到1970年代來英的香港移民,多成為餐飲雇主,而1990年代起的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則多為雇員。華人社區內的各個社群,因而自成一家,他們之間也少有互動。
對于華人社團來說,雖然存在風土人情各方面的差異,但社團彼此間的距離還是可以跨越的。英國華人社團聯合總會會長李文興先生就表示,社團彼此互動挺多。他抱持著“血濃于水”的態度,相信“大家是團結的”。他說,“我們的歧異性并不代表分歧,畢竟我們都是中國人。” 對于中國留學生在華人社區的角色,他認為:“我們的關系良好。在春節慶祝活動上,學聯總是幫助我們組織,對我們的社區抱有興趣;我們[聯合總會]也很關心中國留學生,雖然他們流動性高,我對他們了解不多,但我們歡迎留學生多多參與華社事務。”
然而,對于遠道而來的留學生們來講,華人社團與他們的距離似乎就有點遠了。倫敦大學的傳媒學生郭詠雪參與過華人社團聯合總會舉辦的活動,但都是通過學聯轉達,直接聯系的情況很少出現。她說:“我們參與的華人社區的活動,多是文化活動,比如歌舞演出等等,真正的社區里的社會活動,我沒有參與過。對英國華人社區我們其實并不了解。”
全英學聯的組織人和活躍學生研子男也認為,這種情況很普遍,華人社區對學生來說還是很陌生的。“這種缺乏了解,主要是因為兩邊都缺乏一個平臺。我來英國有十一年了,但是從過去兩三年前才開始參與華人社區的活動, 那是經由我們唯一的管道學聯。”
由于中英兩國文化和社會制度上的差異,一些中國留學生群體尚未能培養出參與社區發展的興趣和關懷,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顧圣賢書。全英學聯的研子男表示:“留學生參與活動,經常僅是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工作機會。”
走出象牙塔 融入大社會
留學生這種孤立的情況引起了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師生的注意,他們開始策劃項目,將學子帶出大學的象牙塔,讓他們與社區接軌。
這項計劃名為“諾華國際”,取意“Now”和“We”的結合,意指集體行動的迫切性。它是英國境內“建立大學與社會之間的橋粱”的首次嘗試。領到人武斌博士將“諾華國際”定位為一個“促進移民社區發展與整合”的組織,以及一個“公共參與和志愿行動的平臺”。
武斌博士表示,許多中國留學生由于國內較育環境的影響,仍普遍抱持精英主義,學校教育與社會脫節,對中國社會了解甚少。“要改變海外華人社區,我們的留學生必須先擺脫自己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封建意識,建立全球公民意識。”
他要發展留學生群體的全球公民意識,助益英國華人社區的欲念,也來自多年在英的經驗累積。“我們希望能貢獻己力,讓華人社區在多元文化和多種族的英國社會里成為更開放,更具凝聚力的社區,同時也促進華人社區和主流社會之間的更多了解。”
“我希望能將我們許多充滿活力的,來自各專業的中國留學生集結起來,運用他們的熱情在志愿工作和社區溝通方面,讓他們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和英國各社區的文化。” 在諾丁漢大學校方各部門的支持配合下,‘諾華國際’將舉辦為期一年的‘志愿學生培訓,參與華人社會’計劃,這包括各項研討會和實習經驗。
留學生:未來華社的義工隊伍
‘諾華國際’最鮮明的長期目標之一,是要使中國留學生成為一支有力的義工隊伍,服務華人社區,回饋社會。武斌博士希望能透過一個研究網絡的建立,來深化留學生對全球化,新移民社區以及整合問題的了解。
他盼望留學生群體日后能夠為英國華人社區里的弱勢群體提供社會支援。他希望學生能真正要深入社區,連結社區草根力量和學院資源,為中國移民勞工提供各種支援和服務。留學生將能透過‘諾華國際’這個平臺,針對社區需要,志愿設計并發展出他們自己的方案和服務項目,并透過互動,提供新移民各種資訊網絡和發展機會。
在諾丁漢大學進修國際關系的學生應蓓蕾表示,她非常認同‘諾華國際’的宗旨。她說:“諾華國際最吸引我的地方,不僅是它的跨文化交流和段練我們自己的機會,比如組織技術的學習,更有服務弱勢團體的機會。我曾在難民中心做過義工,為來自各地的難民服務。我也很希望有機會能為華人社區和來自中國的移民服務。”
全英學聯表示歡迎這個新平臺的到來。‘諾華國際’的合作網包括了諾丁罕大學的‘認同,公民與移民’研究中心,諾丁漢大學研究所,諾丁罕華人協會,等等。它的密切合作夥伴也包括了倫敦的移民權利網絡這一個非政府機構,它旨在與民間社會和政府當局的對話中提高移民的聲音。移民權利網絡的主任東富林先生 表示,“與中國的移民趨勢同時的,是中國的厥起和數十年來的發展。這也帶來了知識份子的流動 -- 它提供了對亞洲經驗的國際詮釋,并在未來將會影響世界政經的發展。移民勞工,企業,以及弱勢階級,都是幾代以來中國故事的重點。”
尚未踏入社會的學生對世界抱有單純的熱情和好奇,由于世界觀尚未完全塑造完成,他們很多辦事往往不帶強烈的功利性質,這份熱情如果能夠用在社區義工服務上,不僅有助于塑造個人完善的世界觀,同時也能讓社會更好地聽見華人的聲音。
個人的力量也許有限,群體的力量卻是無比強大的。俗話說:“眾人齊心,其力斷金。”留學生逐漸蘇醒的公民意識讓他們主動踏出融入社會的第一步,這不單能給華社帶來一股清新青春的力量,有朝一日他們回到祖國懷抱時,他們也將會自然而然帶著這個意識回報社會,報效祖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