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萬研究生在校
一名導師每年指導一名學生
記者:目前中科院研究生院在校生有3.5萬人,這么龐大的數量,讓人聯想起幾年前的考研熱,以及一些高校一個導師帶著幾十個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兩段式”培養模式,學生第一年后就分散到全國各地的100多個研究所,培養質量是否有保證?
白春禮:距離國家大科學工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一墻之隔,就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玉泉路教學園區,還有中關村教學園區、奧運村園區,加上京外的5個教育基地,以及遍布全國的100多個研究所及研究中心(研究生培養單位),形成了完整豐富的教育體系。研究生院實行集中完成課程教學,然后進入研究所跟隨導師進行科研實踐并完成學位論文,我們稱之為“兩段式”培養。
針對中科院的特點和優勢,我們還實行“三統一、四結合”的培養管理方式,確保質量。在學生進入研究所后,一方面采取嚴格的導師負責制,一方面研究生院和研究所也有相應的教育培養和質量管理,甚至繼續延伸學術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3.5萬在校生,看似數量龐大。但算一算,我們的導師超過8000名,加上相當一部分碩士生在二年級就轉為博士生,其實一名導師每年平均只帶一個研究生。當然,有些專業會適當多一點。即便如此,我們還規定5年內每個導師帶的學生最多不超過9名。這樣下來,導師能有較多的精力和時間,把學生培養好。我覺得,研究生培養重在質量,我們也始終堅持這一原則。
服務國家需求
創造研究生教育史多個第一
記者:我們知道,從中國科學院走出了新中國第一位理學博士、工學博士、女博士、雙學位博士。作為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如今又是國內甚至亞洲最大的研究生培養機構,我們似乎可以從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發展中觸摸到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脈絡?
白春禮:中科院是新中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探索者,是改革開放之初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開拓者,是新世紀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推動者。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面對國家科學人才急需的狀況,借鑒國外研究生教育的方式,開始了研究生教育的積極探索。《人民日報》在1955年9月6日的社論中指出:正規的研究生制度的建立首先由中國科學院開始,以后有條件的高等學校也應建立正規的研究生制度。
1977年11月,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體辦法的通知》,使我國研究生教育在中斷了12年之后,得以恢復。1978年3月,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成立新中國的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即現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前身。
2000年底,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批準,在上述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礎上,將當時全院109個研究所(研究生培養單位)的研究生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更名組建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科院堅持“科研與教育并舉、出成果與出人才并重”的方針,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形成了與高水平科研創新密切結合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取得了顯著成績,創造了我國研究生教育史上的多個“第一”。
避免近親繁殖
畢業生留在研究所不到10%
記者:錢學森先生曾說過,“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呢”?他說的杰出人才是指科技戰線的領軍人物。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研究生院在這方面有何舉措?
白春禮:幾天前,錢老離開了我們。他的去世,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損失。但是,他的功績和精神,我們將永遠銘記,并激勵著我們繼續奮斗。
錢老提出的問題,關系著國家民族的未來,我們也一直在思索。我認為,在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中,當然包括領軍人物的培養,至少有3個方面值得認真思考: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文化教育傳統如何形成和改進;鼓勵原始性創新的體制機制如何健全和加強;有利于杰出科技人才成長的寬松環境怎樣建設和完善。
最近幾年,我們更加重視青年科技團隊培養,盡量給他們提供空間和舞臺。我們也希望在學的研究生,能夠盡快成長為科研骨干,除了有生活津貼、獎助學金的普遍支持外,還對一些優秀的研究生給予專項科研經費支持,有的可達20萬元到40萬元不等。
同時,人才的培養應該注重全面發展,還應包括人文素養、社會責任、合作精神、創新勇氣、戰略眼光、學術道德等等;作為領軍人物或者科研領導者,還要有組織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溝通交流的更高要求。研究生院近年來推出的“跨學科專業選擇計劃”、“跨學科課程兼修計劃”、“通識案例必修課程”、“相對標準考核規則”等措施,就是在這方面的探索和嘗試。
另外,為了滿足國家和社會對科技人才的需求,我們明確規定畢業生留科學院研究所工作的比例不超過10%。這樣做不僅履行向社會培養輸送人才的責任,也避免“近親繁殖”,更有利于人才成長發展,因為只有在豐富的實踐中才能錘煉出杰出人才。
科學與人文結合
一名創新人才需要懂得更多
記者:許多科學大師都非常強調科學與人文、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我也了解到,中科院研究生院有一個專門為學生們設立的“科學與人文”論壇,非常高端,基辛格等人都前來和學生們交流。您怎么看?
白春禮:設立“科學與人文論壇”,是針對自身理工為主的人才培養環境,注重創造校園文化氛圍,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全局視野、戰略思維、辯證方法等方面的一項比較成功的嘗試。
從2003年起至今舉辦了90多場高水平的演講報告,已成為一個品牌。這個“論壇”確實是群賢薈萃,“兩彈元勛”王大珩、周光召,高層領導曾培炎、陳至立,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吳文俊、李振聲,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塞賓斯,國際政要老布什、基辛格等等,先后面對面地與學生交流。這對研究生院的同學們來說,真是十分寶貴的機會。還有,每年通過定位于學科領域新進展的夏季小學期,有眾多世界著名科學家、知名學者、跨國企業負責人應邀前來授課、講學,有利于同學們接觸科技前沿、汲取各家之長。(記者 余建斌)
(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