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奧巴馬總統跟習近平主席在APEC會議上同時宣布了美中雙方的簽證互惠,來美的學生可以獲得最多五年的簽證,相信又會鼓勵更多的中國學生前來美國留學。在這種情形之下,我認為,國內的教育改革需要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怎樣培養跟美國學校要求接軌的未來留學生了。中國來美的留學生,假如素質高的,在基礎知識方面,普遍比美國公立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扎實的。但是,因為中美的教育哲學不一樣,做法也不同,因此,中國留學生普遍缺乏一些美國學生都普遍具備的軟實力。“項目”組織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種。
(3)分頭負責每一個人要負責的方面,以統一的格式寫出報告
(4)小組集體修改每一個人的報告,以符合全組的項目的要求
(5)向全班報告項目的結果
從上面的步驟,我們發現,在面對一個項目的題目的時候,美國學生需要下面的能力:
(1)領導小組,確定誰負責什么的能力
(2)整合小組成員的不同性格和能力,確保所有人都按時完成任務的能力
(3)通過談判和協調,讓大家既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又能放棄不符合小組目標的意見的能力
(4)口頭表達和解釋的能力
我在帶研究生的時候,發現中國留學生在面對小組“項目”的時候,最怕下面幾樣東西:
(1)沒有小組:因為文化和語言的關系,很多來自國內的留學生無法很快跟美國同學融成一片,當需要組成小組來完成一個項目的時候,美國同學因為對他們不了解,不敢邀請他們進項目小組。
(2)不會當領導:有些中國學生本來基礎知識很扎實,完成項目所需要的知識是足夠的,完全應該起到項目組織者的作用。可是,因為中國學生從來沒有這樣當領導的經驗,經常會讓另外一個相關知識沒有那么扎實的美國同學當了小組領導,有時候整個項目會因此走很大的彎路。(本文獨家在新浪博客發表,雜志轉載請署名并付稿酬。)(3)缺乏個人意見的交流和協調能力。美國學生從小訓練對觀點的評估,美國教育視為“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方式之一。因此,對所有觀點,美國學生基本都能以客觀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方可以有不同于自己的觀點,但并不妨礙私下是極好的朋友。然而,中國學生對于“面子”看得比較重,假如兩人私交甚好,有不同觀點就不好意思說出來,怕“得罪”對方。結果,反而會導致小組項目缺少了重要的觀點。另外,也有的中國學生害怕自己的觀點不“成熟”,不敢說。而協調不同的觀點,讓大家在一個平衡點上取得一致意見的能力,中國學生更是大部分都不具備的,因為在國內可能從來都沒有這樣的機會。(本文獨家在新浪博客發表,雜志轉載請署名并付稿酬。)
美國學生從小學開始就要自己組織學生會。想當學生會干部的學生要自己組織競選,自己拉票,參加辯論。到了中學,還要學會跟對手談判以獲得最大利益(比如,“今年我動員我的支持者讓你當文娛委員,你不要阻礙我競選學區的學生委員,好嗎?”)。這就是“領導能力”的一種。而美國的大學在錄取學生的時候,“領導能力”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量。而中國學生對這種“能力”,可能是聞所未聞的。體現在小組合作“項目”的組織能力上,就遠遠落后于美國同學了。
因此,國內的學校應該多針對學生這一軟實力加以培養,讓學生將來有機會到美國留學的時候,更能平順接軌!
本文轉自《邂逅美國的方老師》的博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