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一個科學技術大國,這和它嚴防學術腐敗是密不可分的。長期以來,英國并沒有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官方機構,來專門負責處理學術腐敗等不當學術行為,而是主要依靠學術界的自律來監督學術腐敗。主要依靠行業自律來監督行業腐敗的方式,不只為學術界所獨有,也被學術刊物等媒體行業運用。
在英國,研究機構、基金會等科研投資機構、學術雜志是進行學術監督的主體。研究機構和科研投資機構的主要措施是自行制定內部準則,調查不正當學術行為,并進行內部處理。一旦學術腐敗被揭露,肇事者不僅聲譽大損,其科研經費來源也會成為問題,甚至無處“化緣”,對其學術活動的影響無異于釜底抽薪。
近幾年,學術刊物界對不當學術行為的態度越來越強硬,建立了由學術雜志編輯組成的出版道德委員會,針對一稿多投、不當署名、偽造和篡改數據、剽竊等一系列不當行為,推出了一些處罰原則,包括去信申斥、拒絕再接受過錯方提交的論文、公開不正當行為細節等。可以看出,一旦被列入“封殺”名單,過錯方發表論文的難度將提高,甚至被堵死路子,這是任何一個科研人員最不愿看到的后果。
例如,當今的學術活動需要有充分的資金支持,作為不愿當冤大頭的出資方,英國的科研投資機構對不當學術行為有很嚴厲的處罰措施。據有關報道,作為英國最大的獨立科研投資機構的威康信托機構,曾支持人類基因組計劃英國部分等許多重要研究。該機構發布了“良好研究活動指導方針”和“關于不正當研究指控處理聲明”,詳細規定了什么樣的研究是正當合理的。如果不正當學術行為被證實,威康信托將采取多項處罰措施,包括給過錯者去信申斥、要求撤銷或糾正已發表的相關文章、撤換有關項目的研究人員、對過錯者以后的工作進行特別監督、特定期限內不準過錯者申請威康信托的資助、要求過錯者返還資助款及利息、要求有關研究機構采取措施等。
作為靠重商主義發展起來的國家,數百年來,契約精神生根發芽,已成為英國文化的一部分,深植于整個社會,浸染到各行各業,影響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簡而言之,英國不是一個人情社會,而是一個契約社會,看重信用。一個人一旦失去信用,在生活中會感到處處受到掣肘。一個學者一旦被發現弄虛作假,失去信用,也就意味著聲譽掃地,甚至是其學術生涯的終結。
抄襲論文在英國大學中屢禁不絕。英國大學為防止學術抄襲專門建立“電子文庫”軟件系統,收集了海量的書刊、學術著作、論文等文獻,對提交的論文進行逐字逐句的掃描比照,檢查是否有抄襲行為。英國有數萬中國留學生,作為經驗之談,有的老留學生會告誡留學后輩,不要抄襲和作弊。一旦被發現抄襲或考試作弊,學生或被開除學籍,或可能因侵犯知識產權被告上法庭,原作者可以保留控告抄襲者并索賠的權利,后果非常嚴重,甚至遺恨終生。
雖然大學對抄襲論文嚴防死守,但對留學生在錄取以及學術要求方面,各大學之間掌握的尺度也存在較大差異,相對而言,有的嚴格,有的寬松,這和各大學自己的學術水準有關。相關文章:代寫!造假!作弊!留學生誠信何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