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出國是“鍍金”去的,但隨著留學低齡化現象愈發明顯,留學生的光環開始逐漸褪色,“海待”、“海找”比比皆是,映射著留學似乎不再是一條成功的途徑。
逃避高考、混文憑、給父母爭“面兒”是當下選擇出國上大學的“催化劑”。
出國讀本科 曲線拿文憑
又到高考時節,在各高中學校門口,派發傳單的留學中介人員漸漸多了起來。
出國讀大學,對于面臨高考的90后而言無疑又是一條出路。在以前絕大數人感覺出國留學夠不著、不敢想,而現在,絕大多數人都想躍躍欲試,因為身邊出國的人多了,拋來橄欖枝的國外大學更多了。
東東去年高考前的一模成績并不理想,與往年本科分數線相差甚遠,這讓老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論職業,論收入,老張兩口子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讓他倆稍感勢微,朋友聚會說什么都行,就是別提孩子上學。“這成績要是再復讀一年,考個一本線以上的大學也挺費勁的,不行就讓他出國吧!”老張的建議得到了妻子的贊同,盡管這幾年一直把著孩子的學習,但收效甚微,走出去換個環境,說不定能有奇跡出現。就這樣,在一年的準備之后,東東去了加拿大。“加拿大也好,歐洲也好,去哪對我們來講都是無奈之舉,可是怎么也得讓孩子有個學上吧,與其在國內混文憑,不如去國外。”老張如是說。
一項針對計劃出國留學的調查顯示,高中生占22.6%,本科生占62%,研究生占近10%;在有出國意向的被調查高中生中,70%計劃高中畢業后出國讀大學,24%計劃出國后繼續高中的學習。有專家認為,雖然目前我國本科生申請出境學習仍是主體,但高中生的比例在不斷增大。一家中介機構負責人介紹,高中生出國留學大致有三類人,一是學習成績不好,希望能在國外上一所好大學的學生;二是高考沒有考好,不想復讀,又不甘心在國內上三本大學的人;另外就是學習好,家庭條件不錯,希望到國外開眼界,豐富人生的。其中,第三類人占比相對較小,也就是說大多數高中畢業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是與高考有關。
兒女出國 爹媽有“面兒”
要面子還是要面包?這本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可要擺在學生家長面前,要做選擇著實不易。
小劉去年的高考成績只有410分,沒到二本分數線,但讀三本是綽綽有余,可小劉的父母并不甘心,用他爹老劉的話說:“鄰居、同事、親戚的孩子個個上了重點本科,我兒子讀的是三本,這話我可說不出口。”無奈之下,老劉托人找路子,給小劉找了一所加拿大的大學。但是,一學期下來,小劉感覺和出國前想的一點都不一樣:“在那上學和在國內沒區別,班里全是中國孩子,對話也全是漢語,什么也學不到,白花幾十萬元不說,根本沒有留在那兒的可能。”
也許小劉的經歷正是很多前往留學路上或是已經身在國外大學的90后家庭的真實寫照。兒女出國,全部是父母在導演,而原因就是他們必須要和孩子跨過高考這個門檻,給自己賺個面子。這也成就了一個怪現象:留學中介拿著一些國外的“野雞”大學在家長面前忽悠,家長明明知道這錢是白花,但是為了滿足自己,硬著頭皮讓孩子去給自己賺面子,錢沒少花,最終卻事與愿違的例子不是少數。
小琴從初二開始到韓國留學,至今已是第三年了,孩子每年回家一次,住上不到一個月,又要匆匆趕赴外國,有人問小琴母親:“這么小就送孩子出國,你舍得嗎?”母親回答:“有啥舍不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趁著母親不在,女孩悄悄說:“其實我不想出國,想出去的是他們……”
留學的低齡化正在成為一種趨勢,但并不是所有的未成年人都適合出國深造。爹媽在為孩子設計這條“留洋路”的同時,是否考慮孩子的能力,是否考慮這會給子女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國內的“問題孩子”是不是到國外就能跟上外國學校的節奏等等,出國留學的確不是一個“面子”就能蓋得住的。
留學變“溜學” 時間全耽誤
如果家長認為出國上大學是一種無奈,那么不少留學生出國也變得“情非所愿”,把出國留學當做一種“逃離”,有些干脆就是為了逃避學習,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
前不久,小宗去日本旅游,認識了給自己做翻譯兼導游的來自煙臺的小伙子秦剛。秦剛來日本四年了,現在是一位大三的學生。起初大家對秦剛的印象很好,但隨著時間深入,秦剛開始被同行人戲稱為“秦混子”,原因是一些稍微有關人文、歷史或者專業詞語,秦剛翻譯起來都很費勁。小宗后來了解到,秦剛就讀的這所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所在的班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國人,平常大家在一起吃住學習,根本和國內的專科學校沒有兩樣。“有時老師講課,我就坐在后邊玩手機。”秦剛很坦誠,也知道這樣混下去沒有出路,對不起爹媽的學費,臨別之時,和小宗保證,一定抓緊學習,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
無獨有偶,留學生張麗麗也走進了留學迷宮,光是雅思考試考了兩年才將將及格,大學畢業就更是遙遙無期了。現如今不少孩子走出國門后,覺得天高父母遠,面對國外的種種誘惑,難以自持,只落了個洋文憑,卻沒有學到真本領,不僅耗費了家庭的積蓄,而且浪費了大好青春。
當然并非所有人的留學經歷都不成功,就像是80后戚瑩,最近剛剛在澳大利亞定居,工作生活都很穩定,他說:“國外的大學是一種金字塔型的教育,寬進嚴出,這與國內的嚴進寬出恰好相反,國外文憑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拿到的,正規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一些家長不太了解國外大學文化與辦學制度,不管孩子學習好壞,適不適合留學,盲目地送孩子出國,覺得鍍層金就能找到好工作,其實不管在國內國外,能力都是第一位的。”
留學回國就業 算算總覺不值
出國留學,除了語言關外,學費是另一項“硬指標”,一般來說,出國留學一年的花費在20萬元至30萬元之間。比如學費最貴的是英國,一年的學費在15萬元,住宿一周的費用也在100英鎊,算下來一年至少30萬元人民幣;較便宜的是美國,一年也得需要20萬元人民幣,這樣算下來留學幾年的費用至少得在80萬元。加之有些學生攀比心強,在留學期間買車,留學的花費更像個無底洞。但是,這些花費如果能換來就業的優勢也算沒白費,可多數人并非那么如意。
小旭2004年參加高考,當時的分數足夠上北京外國語學院,可他選擇的是前往澳洲的大學深造國際傳媒。畢業時,他算了一筆賬,總計花費了100多萬元。由于趕上了金融危機,小旭在澳洲沒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所以回國求職。經過了一年多的折騰后,小旭在北京找應聘了一家知名媒體的汽車事業部做傳媒經營工作。看到兒子的工作有了著落,小旭的父母總算放了心。但反思這100萬元的投資也覺不值。“如果讓孩子在北京讀大學,學傳媒,興許會比現在找到更好的工作,何必到澳洲轉一圈,花錢不少,這四年值嗎?”
談及為什么要送孩子出國,家長們的回答無外乎是“外國文憑值錢”、“起碼能學好外語”等等,家長們都把留學當做一件“華麗的外衣”。家長趙阿姨則說得更加直白:“出國留學,就當是投資了,給孩子鍍鍍金,將來能掙回來。”但據權威數字顯示,出國留學的回報率并不高。
一位知名中介機構負責人說,出國留學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學歷上,是否有獨立的思維與創新精神,是否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人脈,能否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溝通,才是走出去的真正意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