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男是北京一名普通中學生的母親,也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曾任某全球500強企業中國區副總裁,現任某大型民企總裁。
王勝男有一個性格獨立的女兒,當女兒突然宣布要去美國讀高中后,毫無準備的王勝男成了一個“被留學”的家長。
被女兒留學的想法嚇到了
“媽媽,我想去美國上高中。”雖然一向不走尋常路的女兒卓爾經常會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點子,但在即將中考的時候,突然冒出這么一句,王勝男還是嚇了一跳。
在家庭民主會議上,王勝男讓卓爾說出理由。但王勝男心里卻在想,這怎么可能?
王勝男和愛人都沒有留學背景,但因一直任職于某大型外企,經常有出國的機會,卓爾學齡前也就經常帶她出去。
卓爾的理由很簡單:國內的初三壓力太大,我不適應。
王勝男了解女兒的個性,她是那種特別有主意,又有點小倔的孩子,一旦她認真起來,一般很難再讓她心甘情愿地改變主意。從小王勝男就很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因為工作較忙,卓爾在兩歲半就被送到托兒所,而后為了卓爾的教育,甚至三擇幼兒園,從一般的公立幼兒園,到昂貴的私立國際幼兒園,最終在全面地比較了解之后,又選擇了口碑較好的公立幼兒園。這里面的良苦用心不只是為了卓爾接受最好的智力教育,更是為了從小就培養她完整、獨立的個性。
家庭民主會議一直是家里的慣例,他們都會尊重彼此的意見,絕對不會把任何人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會上,卓爾似乎很堅定,她一邊舉出學校各種各樣的例子表示自己的不適應;另一方面,又把初二那次學校組織的美國之行中,自己的所見所聞告訴爸媽,充分表達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page]有兩種錢最愿意為你花
同大多數父母的想法一樣,女兒只有14歲,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突然一下要去地球的另一邊讀高中,王勝男心里的擔憂自然是第一位的。再說卓爾的成績并不差,在國內讀一個一流大學也不是問題,而且如果中學就去了美國,等于放棄了國內的同學圈子,而這將是孩子未來發展中最重要的人脈資源。
但王勝男也意識到了孩子這次的確是“來真的了”,跟丈夫商量過后,把三個主要問題與卓爾開誠布公。一是因為教育體制的不同,如果到了美國,卓爾必須重讀九年級;二是費用問題;三是萬一申請不成功,會不會同時把中考耽誤了。當然她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如果到時候兩邊都沒做好,就讓卓爾在國內讀私立高中,或國際學校。
對比在國內上大學和到美國讀書的費用問題,王勝男算了一筆賬。當卓爾看到高中四年就需要30萬美金時,還是被嚇到了。卓爾并不介意到美國重讀九年級,對自己在國內的成績也有信心,她首先問的就是:咱家拿不出那么多錢吧?但王勝男鄭重地告訴卓爾:兩種錢我們都非常愿意為你花,一是接受最好的教育,二是幫你長見識的旅行。也就是俗話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通過幾次民主的家庭會議,一家三口雖有爭執,但最終還是決定尊重女兒的想法。
[page]不輕言放棄的備考之路
確定去美國讀高中之后,家庭會議決定分工合作。王勝男與愛人主攻選校,女兒主攻英文備考。
王勝男幫卓爾在學校請了長假,讓她全力備考。而當時已經是10月份,卓爾必須在三個月內考出理想的托福和SSAT成績,時間緊張。他們為卓爾報過昂貴的補習班,也加強女兒在家里的英文學習監督,但卓爾在第一個月的表現卻差強人意,并沒有表現出為自己的選擇而奮斗的認真與刻苦。這讓王勝男和愛人都有些失望,對她出國后能否管好自己非常擔心。
但她并沒有大聲地斥責,而是又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非常清晰地告訴女兒,以她目前的表現,申請美國高中的難度很大。同時,明確地給女兒兩個選擇:要么馬上返回學校繼續上課,要么仔細想清楚,到底應該怎樣備考。
好在女兒是個通情達理的孩子,馬上意識到自己問題的嚴重性,并表示愿意悔改,努力備考。
但卓爾考了兩次托福成績都只有74分。這讓卓爾自己非常委屈,也讓王勝男感到非常意外。他們向有經驗的家長和培訓機構教師咨詢,認識到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盡相同,任何狀況的發生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并沒有放棄,而是鼓勵卓爾繼續努力。
在第三次托福考試臨近前,王勝男還與愛人不斷給卓爾寬心,鼓勵她輕裝上陣,“大不了就在國內讀國際學校。”這讓女兒放松了一些。
最終,卓爾的托福成績順利過關,大家也都長舒一口氣。
[page]擇校三問
在擇校方面,王勝男重點強調了三個問題:一是誰在擇校,二是為誰擇校,三是怎樣擇校。在這個過程中,她深深了解到“放手去愛”的真正含義。
在國內,父母都會對孩子的生活進行或多或少的干預,“有的時候,我也恨不得把我的腦子挖出來給卓爾,把所有正確的人生經驗都傳授給她,把她腦子里那些愚蠢、簡單的想法全部拿走。”這是國內很多家長的想法,但是,“人生就是用來經歷的,一些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這樣才能成長”。
第一步,根據卓爾的要求、結合家長的觀點,王勝男和愛人匯集了全美排名前100的寄宿學校名單,然后再一一梳理,同時讓女兒參與其中,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最終確定了10所目標申請學校。在申請的過程中,前期的聯絡和資料準備基本由王勝男和愛人負責,得到校方的回復后再與卓爾一一討論。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卓爾還要備考,所以參與得比較少,但在接下來的面試過程中,大家的分歧才逐漸顯露出來。
接下來的面試是全家總動員。的確是“百聞不如一見”,每個學校的自然環境、人文特點和學術氛圍都各有千秋,三個人的評價也不盡一致。但讓三人感悟最深的一點就是,排名絕對沒有那么重要。在美國,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有各自明顯的特色;家長選擇學校的標準不是根據榜單排名,而是根據孩子的興趣點,選擇一所合適的學校。這與國內家長一定要“擇名校”的標準不同,美國家長擇校是“以孩子為中心”,而中國家長更多是為了面子,所以才那么看重學校的所謂排名。
卓爾回國后,一共接到了六所學校的錄取通知。為了平衡大家的分歧,每個人都列出心目中排名前三的學校,然后再逐一分析。雖然每個人心目中的第一名都不相同,但所幸,前三名中互有交叉。最終,卓爾選擇了三人心目中都位列前三名的一所女子高中。
在擇校的過程中,前期主要由家長負責,后期則卓爾自己起了主導作用。為了孩子的教育、安全等諸多方面,家長的顧慮往往很多,而孩子則會憑借自己的主觀意識和興趣愛好,明確地判斷“喜歡”與“不喜歡”。最終去讀書的是孩子,因此,充分尊重他們的意愿才是最重要的。
[page]“對于這件事,媽媽你知道就好了”
出國后,自由、開放的環境讓性格外向的卓爾適應得很快,沒過幾周她就適應了美國學校的生活。每天一次的視頻通話中,卓爾都很喜歡分享她在學校的點滴。
王勝男也漸漸發現,卓爾獨立自主的能力越來越強,甚至都有些自作主張。卓爾如愿以償地加入學校的馬術隊后,卻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奮。有一次,王勝男在跟卓爾視頻的時候,注意到她床頭的書架上多了三條黃色的馬術比賽綬帶。作為媽媽,王勝男當然非常高興,但卓爾卻冷淡地說,那是她的恥辱。原來,教練在挑選比賽選手時,喜歡派高年級同學,而作為新生的卓爾就只能刷馬、備馬,她的心里已經頗有微詞。加之終于能參加表演時,教練沒有安排她參加喜歡的個人障礙賽表演,而是安排給她類似盛裝舞步的團體表演,這讓她非常失落。因為沒有參加過此類表演,不清楚規則,在表演過程中卓爾的馬甚至影響了同隊隊友馬的行走路線,她的隊伍最終只得了第三名。
由此,卓爾認為那第三名的綬帶就是恥辱,一方面在提醒她不被馬隊重視的失意,另一方面也有她影響團隊演出的內疚。
從家長的角度,雖然不認可卓爾的想法,但王勝男沒有在通話時就直接提出異議。事后,通過留言和郵箱的方式,與卓爾進行溝通。當王勝男自認為自己的良苦用心一定會對卓爾有所啟發時,卓爾已經悄悄決定:申請退出馬術表演隊!
得到這個消息時,王勝男很錯愕。但卓爾反而安慰她說,自己依然喜歡騎馬,并且會保留馬術課作為體育選修課。“既然馬術表演隊讓我覺得不快樂,為什么要強迫自己留下呢?”
卓爾的這番話讓王勝男感悟頗深。過了幾天,正當她打算表示理解女兒的做法時,卓爾又告訴她:“媽媽,我又加入馬術隊了!”
王勝男哭笑不得。但她也意識到,這就是孩子的選擇,作為母親,她無權干涉,也用不著急于表態。而女兒的態度就更清晰、簡單:對于這件事,媽媽你知道就好了。
[page]You are making your own life
卓爾不僅分享學校里那些有趣的事情,一些大膽前衛的想法也會告訴王勝男,并且經常讓她“目瞪口呆”。
前一段時間,與卓爾同住一個宿舍樓的同學被勸退回家了。一是因為在美國兩黨競選發表觀點時,她發表了過激的言論,甚至使用威脅、暴力的語言。二是她請假的事由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比如,經常請假說要回家而沒有回家。
這件事讓卓爾情緒低落了一段時間,她很替那位同學惋惜。聽到這個消息,王勝男也是非常震驚,作為媽媽,她自然又要給女兒“講道理”。然而女兒在這時說了一句話:“媽媽,你不用為我擔心,我現在越來越明白,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這就是老美常說的You are making your own life!”卓爾說完這番話又給王勝男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例子—未婚媽媽。
卓爾說,未婚媽媽,是會讓中國媽媽都擔心的吧?在美國,如果有個女孩未滿18歲就成了未婚媽媽,那么女孩的家長是沒有義務管這個小小孩的。美國家長不會因為她是未婚媽媽,就覺得自己有義務除了管她吃飯,還要幫她承擔她孩子的奶粉錢。所以,這個女孩只能自己想辦法來養活這個孩子。在這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起責任來。因為這是你自己選擇的。也正因如此,每個人在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時,都必須考慮后果。
“媽媽,我和你說這么多,就是想要告訴你和爸爸:別太為我擔心!因為擔心也沒有用。我還是要自己想清楚,我要什么樣的生活。”女兒的這番話,讓一堆人生道理正要說出口的王勝男對女兒刮目相看。而她也漸漸明白,孩子一定不會按照她規劃的道路去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人生,她不需要你教條的灌輸和指導。“我的那些經歷與體會,對孩子而言 ,或許有用,或許根本不切實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