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大部分地區出現的霧霾引發韓國媒體的關注。韓國《中央日報》稱,讓人窒息的霧霾像幽靈一樣停留北京上空,尤其是12月8日上午,北京的空氣污染指數高出世界衛生組織所規定的標準值(每立方米25微克)16.8倍之多,以至于在戶外,即使戴上了厚厚的防塵口罩,“也依然能夠聞到刺鼻的味道”、“北京成了不能張口說話的城市”。
韓國《中央日報》12月9日報道稱,“中國所引發的灰色災難——‘中國霧霾”已經達到“史上最惡劣的程度”,最近一周以來,一場罕見的大范圍霧霾籠罩著中國,已陸續有25個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現霧霾天氣,覆蓋了中國將近一半的國土。
報道稱,中國中央氣象臺近期已有3天連續發布霾橙色預警;美國駐華大使館甚至將該條件下的空氣稱為“毒氣”,并勸告本國公民“不要外出”。
報道稱,霧霾天引起了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在受影響的地區,中國民眾紛紛戴著口罩出行。面對霧霾的來勢洶洶,各地紛紛采取應急措施。包括高速封路、機場“停擺”、工地停工、學校停課,加速出臺“大氣污染應急預案”等措施紛紛推出。
報道援引相關領域專家的話指出,霧霾是長期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后果,雖然中國政府也在加緊出臺應對措施,但由于企業追求持續的經濟發展,在2030年之前中國的空氣質量并不會有太大的改善。
韓國氣象研究專家林韓哲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來自中國的可吸入顆粒就是最近引發問題的罪魁禍首,上周可吸入顆粒讓(韓國)天空變得白蒙蒙的。”
韓國媒體聲稱,中國霧霾已經越過大洋,成為讓朝鮮半島撓頭的問題,并譴責本國政府的“監控網”存在很大漏洞。韓國媒體建議本國政府應建立起白翎島—泰安—濟州西海監測帶,以監測來自中國的污染物質。報道指出, 在此之前,應解決環境部和氣象廳目前的“不作為”。 韓國媒體批評環境部和氣象廳雖然分別都有對來自中國的可吸入顆粒進行監測,但雙方不但拒絕合作,連數據都不曾共享。
曾任韓國環境部長的金明子女士表示:“解決跨越國境的污染問題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這一點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需要積累相應的具體數據。政府各機構之間、政府機構及其所屬機構之間沒有共享信息,這一問題亟待解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