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對收入而言,港校的就業優勢其實不如大陸頂尖高校明顯。而且“港漂”,也不比“北漂”更讓人舒心。
開學不到兩個月,以遼寧省高考狀元身份被香港大學錄取,獲得了70萬港幣獎學金的新生劉丁寧從港大休學,回到家鄉本溪復讀。
“內地生來港第一年,沒有人不恨香港,沒有人不恨港大。”2008年被港大錄取的內地狀元姚璐評價。
自2003年教育部批準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后,香港高校由每年招收不到200名內地畢業生,增長到近1600人的規模。今年,僅香港大學(以下簡稱港大)就收到來自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的12513份入學申請,為歷年最高。港大最終錄取學生303人,其中包括16名省市狀元。其余學生也是所在省市自治區名列前茅的高分學生。
劉丁寧離開港大,意味著她需要放棄港大提供的70萬港幣獎學金。這個數字看似龐大,實際上只夠學費和住宿費的花銷。
內地狀元平均每年有17.5萬港幣獎學金,付每年的學費就需要13.5萬。申請到宿舍的人每月住宿費2000港幣,其他人只能租房子。港大附近,一套30平米的兩室一廳月租金大約一萬港幣,通常住著三個學生,兩個臥室和客廳各住一人,每間臥室四五平米。學費加上房租,獎學金幾乎沒有結余。
即便如此,港大仍是相當多內地優等生的首選,大多是為了更好的教學質量或環境。
當然有失望的人。劉睿入讀香港中文大學三年后的結論是:與國內的名校相比,香港高校的教授背景更加國際化,“但并沒有讓學生覺得教學上非常熱忱”。而余安與大部分去香港學金融、法律的學生不同,他選擇到港大學新聞,原因是“喜歡香港的新聞環境”。來港一年后,他發現,香港新聞界也有輿論被媒體挾持、一邊倒和不理性的情況。
香港人對大陸人的抵觸情緒是內地生面臨的另一個問題,自2012年以后尤其明顯。這讓余安一度小心翼翼,覺得說普通話是一種“罪”。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因為總擔心自己被貼上“內地人”的標簽,遭人白眼。余安加緊苦練廣東話,但隔膜依然存在。“畢竟成長背景不同,內地有很多事是他們所不了解的”。
這種情緒對劉睿的影響更加直接香港本地生因為他是內地生而不愿同他一起做分組的作業,Facebook和《蘋果日報》上香港人的惡意評論都曾讓他覺得不爽。不過,這些不爽在他們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從事“港漂”議題研究的人類學研究生付靜曾與大量內地生訪談,她總結: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愿意相信,“特別反感大陸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香港人”。
在一些內地考生和家長的想象中,赴港讀書似乎比留在內地上學更有出息。根據2012年的統計資料,香港大學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約為人民幣15503元,確實遠高于清華大學畢業生的5339元,但低于香港在職人員平均工資的22811元。與此同時,清華學生一畢業,工資就高于北京市的平均工資5223元。從這個角度來說,港校的就業優勢其實不如大陸頂尖高校明顯。
在港的內地生有兩種很常見的心態:一種是借助香港高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把港校作為跳板,畢業后申請歐美的高校繼續深造;另一種是留在香港,做個“港漂”。
劉睿從未考慮過做“港漂”,在他看來,想要留在香港,僅憑香港高校的文憑是遠遠做不到的。他給出的原因是:他認為香港的雇主更喜歡歐美學歷,香港中文大學雖然在高校排名上領先于很多國內名校,但其畢業生在香港卻沒有“名校畢業生”的感覺。
拿到香港的永久居留身份是一些內地生的夢想。按照香港法律,只要在港居住滿七年就可以申請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并且享有和香港居民同等的社會福利待遇。但是,并非所有的“港漂”都對香港身份迫不及待。2012年,香港各大高校的就業數據顯示,50%左右的內地本科畢業生會選擇留港工作,留港升學的不足10%。也就是說,每年有將近一半的內地畢業生選擇了離開香港:出國深造或者回國就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