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升本”后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未建立,舊模式尾大不掉
“美國、歐盟高校畢業生中80%是應用型人才,20%是學術型人才;中國高校畢業生則相反,40%是應用型人才,60%為學術型人才。中國真需要那么多學術型人才?”日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改革發展有關會議上,一位副省級領導說:“中國教育出現了重大結構性矛盾。”
“不少家長為讓孩子讀4年大學(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和三本院校)欠了一屁股債,結果出來還是就不了業,什么也不會干。他們對高等教育的意見不大才怪!”這位副省級領導直言不諱地說:“在高校‘畢業即失業’大軍中,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貢獻’最大。”
對于這種說法,教育部201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排名也給予了統計數據的支撐。據統計,排在第一位的是985高校,第二位是高職院校,第三位是211大學,第四位是獨立學院,第五位是科研院所,第六位是地方普通高校。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社會現象,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如何進行深刻反思、轉型發展?中國青年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采訪。
地方“專升本”沖動造就一批“四不象”大學
“在地方‘專升本’的諸多利益訴求與沖動下,一些老牌高等專科學校被改頭換面加入綜合性大學的群體。這對于國家應用型人才培養不知是福,還是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校長孟慶國憂慮地說。
據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校長張亞軍介紹,國內在上個世紀50年代建立的4所交通高等專科學校中,黑龍江交通高等專科學校與哈爾濱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合并升格為黑龍江工程學院,濟南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山東交通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并入東南大學“二本”分數線以上的學生,但只能給畢業生發大專文憑,直到2001年才正式與本科學歷掛上鉤。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葉高翔說,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德國應用科學大學(FH)之初,中國高等教育界就存在兩個誤解,一方面是把Fachhochschulen翻譯為高等專科學校,將德國應用科學大學與我國高等專科學校混為一談。另一方面是突出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職業取向(Berufsorientierung),把FH等同于高等職業教育。
“在我國高等教育內部排斥應用型人才的觀念根深蒂固。一提到應用型人才培養,大家認為那是培養低端產業工人的職業教育,根本不屑一顧。”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秘書長閆舒靜說。
云南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孝軒透露,前幾年他在學院大樓上掛了一塊創建“中國一流應用科技大學”的牌子,后來頂不住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拆了下來。他希望有一天可以光明正大地把這塊牌子重新掛上去。
“當前,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不轉型發展,將錯失改革機遇期,畢業生就業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存在的社會價值會越來越少。”孟慶國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