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在多方炒作下演化為沖突
據《觀察者》雜志網站刊文報道,題為“香港城市大學粵語授課起爭執 港媒惡炒兩地大學生罵戰”,全文如下:港媒體頻繁炒作的“中港矛盾”,如學位、住宅單位、孕婦床位問題等,讓平靜的象牙塔也受波及。近期,香港城市大學一個碩士課程項目的內地學生,在上廣東話班的“中國文化要義”課時,要求改用普通話授課,遭到香港學生抗議。有香港媒體立即大肆炒作,“中港矛盾蔓延至課堂”、“城市大學碩士班掀罵戰”云云。但根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所有“罵戰”沒有媒體渲染的那么夸張,相關問題早已解決。
授課語言引發“罵戰”
香港《明報》13日引述《蘋果日報》的報道稱,香港城市大學一個碩士班的內地生,宣讀了注明“以粵語授課”的班,上課時卻要求老師改用普通話授課,引發兩地學生罵戰。報道借用一位匿名香港本地學生之口,繪聲繪色講述了“9月開課第一堂”上的“罵戰”:有內地生舉手說,“教授,我們聽不懂廣東話,請你用普通話。”引起本地生嘩然,有人不滿說“寫明廣東話授課”、”你們要守規矩”。到第二堂,陳學然卻改用雙語授課,每講一句廣東話,便以普通話翻譯一次;又為內地生加開每周近一小時的“普通話講解課”。有本地生忍無可忍,舉手表示“聽不懂”,內地生卻反唇相譏:“香港學生聽一下普通話也不能嗎?”課室內的本地及內地學生開始互相對罵,坐了約百人的演講廳“火頭”處處,擾攘一時。持續至第三、四堂,學生仍不時起爭執,雙方勢成水火。報道還稱,老師特別為內地生加班補課,到組織本地生課程進度大受拖延。
報道中,無理取鬧的內地學生,仗義執言的香港學生,委曲求全的授課老師,個個形象躍然紙上,故事性、沖突性極強,因而引發廣泛關注。
隨著內地文化逐漸進入香港,部分當地人發起保衛粵語、抵制普通話行動
涉事方否認相關報道
但很快涉事各方都對報道予以否認,認為根本不沒有該媒體渲染的那么夸張。一名城大學生說,根本未發生“罵戰”。只是內地學生覺得花了高額學費,卻聽不懂授課語言,擔心可能影響畢業。城大發言人回應稱,兩地學生曾就語言問題有“熱烈討論”,但該科教學進度沒受影響,教授繼續以廣東話授課,講到部分關鍵內容時才輔以普通話講解。授課的城大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教授陳學然也否認結局是“以雙語授課”,他稱,“這一堂規定用廣東話教,一些關鍵字先用普通話講一講,并不會對課程進度有影響”。
城大的一名知情老師說,看到報道很“愕然”。因為這件事已過去一個月,問題早已解決,不值為何現在又拿出來當做“中港矛盾”說。一開學有內地生反映課程部分內容聽不懂,陳學然老師就立即用課外時間為內地生補課,前后共補了三次。參加的學生一次比一次少,最后一次只有幾個人參加,因為覺得發多數人已經跟得上。10月后,已無內地生反映“跟不上”。
據了解,城大的中文文學碩士課程,內地生人數較多。本學期“中國文化要義”科目,有91名學生選讀,內地生占60%。“中國文化要義”上學期廣東話授課,下學期普通話授課,學生可按個人需要及進度,選擇在上學期或下學期修讀有關科目。內地生上學期上課,可以提廣東話水平,香港學生下學期上課,也可以順道學習普通話。據悉,部分城大內地生為了一年畢業,不得不選上學期的廣東話班。
香港高校一般用英文授課,只有個別科目如中國文學等用廣東話授課。香港高校在入學之初,一般會為內地生安排廣東話課程,大多很快就能聽懂。但碩士課程期限短,只有一至兩年,要求學生開學就能聽懂廣東話不現實。
專家批評惡意夸大矛盾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學者認為,香港媒體熱炒的所謂“中港矛盾”,的確很快能博取讀者眼球。但包括奶粉、雙非孕婦等問題,其實一開始未必是水火不容的矛盾,卻因為管理者沒有未雨綢繆而演化為沖突。此次授課語言之爭也是如此,如果城市大學協調好課程安排,或者像陳學然老師這樣,利用自己的時間為學生補課,提早化解矛盾,這根本就不是問題。一些媒體把此事渲染為“罵戰”、上升為“中港矛盾”,可以說是小題大做。
城大發言人13日對《環球時報》稱,城大歡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并致力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盡量平衡和兼顧本地生和內地生的需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