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受到許多學生和家長青睞的國內一些知名高中舉辦的國際班,實際情況并沒有預計的那么樂觀——國際班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大學申請結果大多不如預期。昨天在《智取常春藤》新書發布會現場,該書主編“學美留學”總裁張恒瑞具體分析了國際班課程的幾大“硬傷”。
“國際班學生雖多通過國內中考或國際班入學考試被錄取,但其學業基礎同本部學生相比大多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有相當部分學生英語基礎不夠理想。”張恒瑞分析道,“一般來說,國際班學生會在高三上半學期進行國外大學的本科申請,這也就意味著,學生要在短短兩年時間內系統地提高英文水準,來應對SAT、TOFEL等標準化考試。但就目前數據來看,國際班學生在經過兩年英語課程以及應試技巧學習后,大多仍無法獲得理想成績,有些甚至不能達到美國大學錄取的最低要求。”
在張恒瑞看來,高中國際班在課程設置上有“揠苗助長”傾向。不少國際班過早地在高二甚至高一安排學習AP(美國大學先修課程),有的則在學生沒有圍繞ESL(英語為第二語言課程體系)閱讀、聽力、語法、寫作課程展開系統學習、尚未打下扎實的英語基礎前,就在高二開始學習A-level(英國高中課程)或IB(國際文憑課程),以至于學生因受英語能力限制,跟不上全英文的學科課程進度。
“雖然IB課程擁有成績認可度高、高分學生有加分效果等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學生都適合。”張恒瑞介紹說,在國外,IB通常是學習較優秀學生的“專利”。由于IB課業較重,國際班學生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平時學業上,所以難以同時兼顧SAT、TOFEL考試,從而造成申請失利,甚至申請結果還不如普通高中學生。
張恒瑞也提到,少數AP國際班沒有給學生提供系統的國際課程,僅把SAT、TOFEL和AP等標準考試培訓作為課程,導致學生學習相對松散,學業基礎不扎實,即使進入美國高校,仍會難以適應。
“現在美國大學招生辦對于中國國際班學生的錄取一般都比較謹慎,通常會在了解國際班生源情況及具體課程體系等關鍵信息后,才會作出決定。”張恒瑞提醒,中外雙文憑高中國際班雖然有一定優勢,但學生和家長還是應提前了解和分析所選擇就讀國際班的課程設置,根據實際情況對自身劣勢進行彌補,避免“提前在起點,卻沒能贏在終點”的情況發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