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發生的韓亞航空空難事件,使“海外游學熱”及其伴生的種種亂象凸顯在國人面前,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游學熱到底有多熱多亂?游學在現代教育體系中應該占據怎樣的位置?游學應該怎樣監管?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調查。
“修學旅游興起就是最近十來年的事情”
10年前海外游學剛興起時,參加者寥寥。新東方國際游學推廣管理中心主任劉婷介紹,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留學市場繁榮,近5年游學開始快速發展,尤其這兩年更為迅猛。
“今年就有1萬人報名。”她說,8年新東方游學“做了3萬人”,主要以14至17歲的初高中學生為主。
在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看來,游學應該叫修學旅游。
“修學旅游的興起就是最近十來年的事情。”他認為,3個因素導致游學熱出現,一是1998年出境旅游放開,去年出國旅游人數達到8000多萬人,其中因私出境占90%;二是家庭對教育投資的重視;三是假期孩子沒人照顧,特別是城市里面。
記者致電教育、公安等部門,均表示不掌握這一數據。但公安部出入境管理部門專門統計了最近3年14到18周歲青少年辦理護照的人數:2011年為30多萬,2012年是40多萬,今年上半年達到25萬,證實準備出國的青少年越來越多。
“這是一個三不管的灰色地帶”
“空難是小概率事件,但游學市場確實需要整頓。”劉婷說。
記者調查發現,和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將游學或修學寫入法律、納入政府或行業協會的監管不同,作為一種新興的社會現象,游學在我國尚未納入行政部門或者行業領域的監管范圍。
2012年4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國家旅游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學生出國參加夏(冬)令營等有關活動管理的通知》,強調中小學校、教育行政部門所屬的對外教育交流機構或者共青團、少先隊與婦聯組織等主辦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海外冬夏令營活動。
“《通知》有了,但沒有明確哪個部門來監管。”劉婷說。
戴斌表示,法律約束力最強的首先是法律,其次是行政法規,第三是部門規章,第四是紅頭文件。四部門的通知只能算紅頭文件,沒有強制性約束力,到了地方上往往變成一紙空文。中國學生海外游學基本處于無規范、無監管的現狀。
游學既不是純粹的教育,也不是純粹的旅游,交叉屬性使其陷入監管“真空”。留學監理服務網總監理師胡本未說,因為門檻低又缺乏監管,各種機構一擁而上,游學市場的確是亂象叢生。
游學一般應是由近及遠,先國內后國外。正在就修學現象進行課題研究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高峽指出,不像一些國家已經成為普遍性的公共教育產品,游學在國內剛剛起步,只有部分學生能體驗。因此,加強管理和引導,才能讓游學活動健康有序。
“對未成年人的監管和保護體現一個國家的文明素質”
最近的一件事,讓戴斌頗有感受:女兒不久前隨媽媽去歐洲旅游,由于工作原因他去不了,歐洲有關部門便要求他簽訂協議,將監護權全權交給妻子。
“對未成年人的監管和保護體現一個國家的文明素質。”戴斌說,發達國家都是從嚴規范游學活動,通過標準、規范甚至法律進行規整。“未成年人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加上識別能力有限,思想行為易受外界影響,如果對游學活動不加以規范,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可能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皮小林深表贊同:“參與游學的消費者多是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更需進行法律保護和應急救護,游學團要比普通旅游團的要求更高、更規范。”
記者了解到,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作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環節,游學被納入了規范化軌道:有的有相應部門或者協會負責行業管理,有的出臺相應守則和指引加以引導,對從業企業進行查核和公示,并制定統一的規范化合同文本加以規范。
多位受訪專家指出,游學或者修學集教育、旅游于一體,兼具市場屬性和教育屬性,是提高青少年素質的重要渠道,應當從戰略高度審視其重要性。教育、旅游等部門應根據中國國情,借鑒美、歐、日及港臺地區的有益經驗,盡快出臺法規,制定科學的準入門檻、資質規范、合同文本以及懲戒等制度,將游學活動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游學應像留學一樣成為單獨行業,由教育、旅游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頒發資質。胡本未說,國家還要進行管理規范、產品設計和控制,對公立中小學要有約束。
劉婷表示,應盡快明確游學的監管主體,落實安全問責機制,可以具體到如交通工具的選擇、多險種的參與等,以最大限度保障孩子安全。
據悉,游學活動已引起教育部門高度重視。從去年起,教育部已在上海、江蘇、安徽、陜西4省市開展“研學旅行”試點。目前,教育部有關司局正進一步就游學問題開展調研。(據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游學四問
游學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外國孩子怎樣游學?如何為孩子選擇有保障的游學團?圍繞游學中的一些熱點問題,記者請專家學者和家長來共同回答。
外國孩子怎樣游學?
新東方國際游學推廣管理中心主任劉婷介紹,游學在歐美國家發展了八九十年,在日本、韓國、臺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也有30到60年。歐美國家的孩子會在假期參加各種主題的夏令營,如烹飪、演講、射箭等等,很像中國本土的夏令營,也會到加拿大、非洲等地參加一些公益主題夏令營,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總體上,歐美國家的游學可分為學術、探險、科技、藝術、體育等幾大類。這種分類機制也與美國大學在錄取新生時的評價體系有關。
游學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說,沒有太多限制,孩子赴外游學,無論是看大英博物館還是看華盛頓博物館,都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會有所收獲。但如果能安排一定時間坐下來探討,兩者結合會更好。
劉婷:游學應強調全流程學習、體驗式學習,如果僅僅關注游學一趟孩子英語提高了多少,還不如留在國內報英語口語班。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多元文化應該是游學重點,應讓孩子在國外的環境里,學習跟外國人打交道,了解外國人的生活方式,通過他們對這些事情的判斷來促進交往。這種學習是個大概念。現在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游學行程安排的城市和大學越多越好,其實,他們到國外社區看志愿服務,看外國人家里的生活方式,比如環保、運動,這些都是學習。
怎樣幫助孩子游學?
留學監理服務網總監理師胡本未:國外的游學活動比較規范,強調帶隊老師的專業素質,會有指導手冊、應急電話,還會對家長進行行前培訓,幫助他們加強與孩子在游學過程中的溝通,及時發現孩子游學的問題。
天津家長劉硯茹:希望學校和相關機構提前調研,給家長提供一些信息,比如孩子出國后,抵達及活動的情況、寄宿家庭的情況等,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國外做些什么,是否安全。
選擇什么樣的旅行社?
凱撒旅游總裁陳小兵:在此類團組出行時,對安全問題要做出更多的考慮。旅行團“隊長”至關重要,在整個行程中都要精選業務優秀并有帶領青少年團組經驗的領隊隨團。
國旅總社總裁于寧寧: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購買商業保險,如境外緊急救援險等。家長要強化保險意識,將此作為轉移和化解旅游安全風險的重要手段來抓。(據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相關鏈接
境外發達國家和地區如何監管游學
游學在歐美國家已有逾百年歷史,在香港、臺灣等地以及亞洲一些國家也有30至60年的歷史。綜觀這些國家和地區,游學領域都有著較成熟的行業規范體系。
●美國:
成立于1910年的美國夏令營協會承擔著全美夏令營項目的認證、宣傳、管理等職能。針對每個夏令營活動,該協會都會開展前期的效果、安全等方面的專業論證,對承辦方資質、從業人員資格進行審查。此外,整個行業還有專業的夏令營搜索引擎、行業雜志、行業展會以及權威的從業人員培訓、專業的營地管理系統和軟件等等。
●英國:
英國于2011年5月建立了一個夏令營或冬令營的強制注冊系統。任何準備前往英國參加夏令營或冬令營的代理人或組織,首先要在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網站上注冊,組織機構在注冊后會收到自動發出的一個專用編號以及簡要介紹。今后機構遞交的所有申請都需要提供該編號及營業執照上的單位名稱。任何代理公司如曾經提供過虛假文件、不完整的申請信息或曾有過未遵守規定的記錄,則需要進行額外調查而花費更長的時間。
●日本:
在日本,修學旅行是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學校例行活動”的一環,內容是由教師帶領學生集體參加、在外宿營的參觀和學習旅行。全國修學旅行研究協會和各地區的中小學修學旅行委員會等提供一條龍服務,如量身為學校制定修學旅行計劃、設定路線、組織專車運送、聯系旅行社等,既減輕了學校的工作量,也保障了修學的規范和成熟。
●臺灣:
在臺灣,相關機構對游學有專門的監管。消費者可以通過“海外留游學業者查核計劃服務網”查詢游學企業是否合乎規定。臺灣規定辦理游學業務的企業應當具有出境資質,同時需在銀行繳納保證金。臺灣還發布了游學企業和消費者應當簽訂的游學標準化協議范本。
●香港:
香港的旅游業議會頒布了《經營游學團守則》、《外游領隊相關準則》等,規定外游旅行團的領隊必須持有由議會發出的有效領隊證,“要求所有游學團參加者購買綜合旅游保險,并拒絕沒購保險者參加其游學團”;香港教育局發布的由學校組織游學團時應當遵守的《境外游學活動指引》,規定了包括領隊、食宿、交通、公開行程信息、團隊和安全常識教育等在內的20多條要求。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