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有小留學生向國內的心理醫生哭訴:“我想家,不想一個人待在國外。”該報記者還從廣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了解到,近年來,諸多留學生不惜打來越洋電話咨詢心理困惑。隨著我國出國留學 (微博) 人數的不斷增加,留學生群體出現心理問題成為眾多家長以及社會關注關心的重點之一。我們把青少年在留學期間易出現的不正常心理狀態稱為“脆弱心靈”癥。
表現一
不擅交際致自閉
2011年本科畢業后,萬鵬(化名)到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伯特利大學留學,學習工管管理專業。2012年9月,他向學校請了兩個月的長假,回國調整,他告訴好友的回國理由是:實在太無聊了。
留學美國,萬鵬成了典型的宅男,除了上課,就一個人待在租的公寓里。“他會經常上網打游戲或找我們聊天。有一次聊天,我問他美國幾點了,他說凌晨四點,不想睡。”萬鵬的好友寧說。萬鵬喜歡踢足球,因此選擇了明尼蘇達州的學校,而留學生活過于封閉,他已經快兩年沒有碰過足球了。
表現二
“莫須有”的小事生悶氣
很多留學生敏感多疑,有的甚至達到心理出現問題的程度。倫敦大學學院信息安全專業的王安(化名)反映,畢業后幾位同學直接選擇回國,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國外受不了了。
“比如,我們一起吃飯的時候,其他桌的英國學生會偶爾看過來然后說笑著什么,他們就會認為是在嘲笑自己,立馬換個地方吃。再比如,有一個同學經常要求宿舍管理員換床單,管理員認為換得有點頻,就拒絕了她的請求,她很氣憤,認為管理員歧視她是中國的留學生,她感到受了屈辱。”王安說,“本來一個莫須有的事,無限放大,能罵個半天。”
表現三
稍有不滿就全盤否定
17歲四川女孩曉宇(化名)高中畢業后被父母送到了美國,現就讀于紐約州的一所全美排名前100位的大學。
開學后,學校安排曉宇和一名美國黑人女學生住一間宿舍。由于雙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存在較大差異,黑人女同學經常帶自己的同學來宿舍開派對,弄臟衛生間、客廳等。這些讓曉宇無法忍受,每次和家人視頻,她都會哭訴在這里遇到的委屈,甚至情緒出現了不穩定,想直接退學回國。最終經校方調換宿舍以及家人不斷地安慰鼓勵,曉宇漸漸紓解了心理的壓抑,慢慢適應了在美國的留學生活。
專家怎么看?
從1991年的赴美留學生盧剛殺人事件,到2011年的赴日留學生汪佳晶的機場弒母事件,再到2012年赴加拿大留學生湯遠熙的殺母碎尸案件等,無一不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本文開篇羅列的3個案例,是采訪過程中,筆者獲知的留學生現存的心理情況,只是留學生群體心理反應的三個縮影。概括中國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可大體分為以下三種:首先是適應性問題。中西教育模式的轉換,以及不同國度間社會文化的跨越,許多中國留學生在適應過程中感到壓力大,甚至產生挫敗感、隔膜感或迷失感。第二,情緒問題。一些中國留學生過著封閉的生活,容易出現孤獨、抑郁、焦慮、社交恐懼等問題。第三是社會行為問題,出現留學生犯罪,嚴重者會自殺或傷人等。
對此,筆者咨詢了社會心理學家盧鳳菊教授。“萬鵬有典型的自我封閉心理,這種情況在留學生中比較常見。”盧教授說,至于情緒問題,表層原因可能是語言交流存在障礙,但深層原因則比較復雜,牽涉到性格、自卑心理、對新環境的抵觸心理等。針對多疑敏感,盧教授說:“這并不奇怪。置身于新環境的留學生,具有強烈的被大家喜歡、接受和認可的歸屬需要,問題是有的人將這種正常的心理需要變成了沉重心理負擔。”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國內留學出現小齡化,小留學生心智發育不成熟,處理事情的能力不夠,遇到如曉宇一樣的住宿等問題,更容易產生不良情緒,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怎樣“留”下來?
第一,出國前最好能做規范的心理測試。
盧教授說:“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出國留學。”通過心理測試,能夠了解一個人是否存在閱讀、語言、記憶等方面的學習障礙,是否勇于挑戰,是否善于生活自理,心理承受能力如何,人際溝通能力怎樣等等。如果測試結果表明他確實不合適留學,那么就不要勉強。
第二,對可能遇到的困難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出國留學前,學生們對將要去的地方要有足夠的了解。了解得越詳細越準確,預見性就越強,盲目性就越少,留學時適應環境就越快。同時要為應對意料之外的情況做好心理準備,以免到時茫然失措,產生嚴重的挫敗感。
第三,要與家人及親朋好友保持良好的溝通。
父母以及親朋好友給予留學生的心理支持非常重要,是其出國留學后強有力的心理支持力量。對于心理素質不好的留學生,交流時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為語言和課業的原因,留學生和外國人很難建立敞開心扉傾訴的關系,產生不同程度的孤獨感。“父母應該主動和孩子建立朋友關系,讓孩子能夠輕松溝通,與孩子一起分擔留學生活的艱難和快樂。”盧教授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