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媒體報道,“父母眼中的我們正在著名學府潛心深造,國內朋友眼中的我們夜夜笙歌開派對,英國人眼中的我們永遠在搶購頂尖名牌,我們幻想中的自己已經成為喬布斯,而實際上我們在……趕論文!”這是網上瘋傳的“眼中體”微博之英國留學生版本。雖略夸張,卻道盡中國留學生的無奈。
現實往往更加嚴酷,在或通過中介,或自行鉆研遞交了海量文件沖破所有申請,終于來到英國后,有人在一所大學讀了四年大一,有人繼續從中國宅到英國不出門不上學,有人拿著學生簽證打黑工被抓……帶著父母的積蓄和滿滿的期望,又是一年開學季,留英學生的“癥候群”是哪一種?是克服它勇往直前,還是被它逆襲,在水土不服中掙扎?
誰的地盤誰做主 “忽視”癥候群
《英中時報》記者最近接到三名來自赫爾大學中國留學生的電話,他們共同在校外租的房子到期了,但因為忙于畢業論文和考試,沒能及時騰出本該到期清空的房間,多待了一天,結果回家發現房里東西已經不知所蹤。三人立刻跑到他們的租房中介Clubeasy詢問,中介稱東西已經被專業清理公司清走,無法再要回。
這三人中的黃同學由于事發前正在準備考試,行李一點沒有收拾,所以損失也最為慘重,包括護照、駕照等重要證件及少量現金都被清走了。多次與中介質詢未果后,三人去了警局,但卻被告知此事屬于民事糾紛,不能立案。
記者就此詢問了相關律師行,律師稱,即使是租客沒能按合同搬出去,中介也不能貿然處理他人的私人財物,應該走正常的法律程序。
幾名同學越想越不甘,“衣服什么的如果真丟了也就算了,但證件我們想要回來,而且要討個公道。”截稿前,《英中時報》記者得知這幾名留學生聯系了當地一家律師行,得到的答復是官司可以打,也很有希望打贏,只是耗時耗財。即將于明年1月畢業的黃同學表示不確定是否會打下去,“耗不起,憋屈啊,先熬過這幾天的畢業論文再說吧。”
大到這樣的“被清空”,小到搬走后房內設施沒能恢復原樣被扣錢,中國學生同英國中介的沖突,算得上一說一肚子氣,可英國人又字字有理,按規矩辦事。這些在我們的印象中“可以通融的小事”,到了這里就變成白紙黑字的規矩,往往讓沒有準備的留學生措手不及。
英國警察或許會因一個擾民噪音投訴電話光臨民居,但這樣的合同糾紛卻不會干涉。這同看病需要提前預約一樣,處處體現著英國涇渭分明的體制。所謂入鄉隨俗,留學生只有按照這個國家和社會的既定規則行事,在受到傷害后,方可氣壯維權。
你的學校不靠譜? “態度”癥候群
8月30日,英國邊境署正式撤銷了倫敦都市大學非歐盟籍學生招生資格,該校2500多名非歐盟籍學生頓時前途未卜,面臨被遣返回國的命運。英國駐華大使館稱,受此影響的中國學生約為300人。這些學生需在邊境署給出的60天期限內轉校或回國。
邊境署在對該校非歐盟籍學生進行抽查時,發現超過被抽查者中1/4的人無有效簽證,超過一半樣本的學生無出勤率記錄,四成被抽查者不具備足夠的英語水平。內政部據此認為,在該校就讀的海外學生有成為非法移民的風險。此案一出,該校招來不少“野雞大學”的罵名。被取消海外招生資格,說明該校存在“不務正業”的海外學生或者語言不過關、簽證無效的個案,造成集體被否定。
面對邊境署的“大刀闊斧”,是委屈叫冤,還是靜下心來審視自己?如果自己不是“出問題”的一員,那么應該付出怎樣的擔當,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9月3日,BBC英倫網記者采訪了風暴中的倫敦都市大學。來自北京的24歲小伙Alex碩士剛讀了一半就遭遇這起“噩耗”,意味著學業要重新開始,之前的學費泡湯。抱怨歸抱怨,事發后Alex積極致電學校和邊境署,并每天在網上找新學校,“出門在外,主要靠自己,實在沒轍再找中介。”
大多數赴英求學的中國留學生都揣懷真摯的夢想,很多人第一次離開家,在國內家人朋友環繞下的小小“癥候群”,來到英國后很有可能放大成各類棘手問題。留學生所要跨越的藩籬遠非一紙簽證和錄取通知書這樣簡單——理解、獨立、擔當、勤奮,當為抵抗“癥候群”逆襲的關鍵字。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