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歐美各國政府都在削減教育經費。在擁有世界第二大教育產業的英國,自2011年起,政府開始大規模削減教育經費,對大學的財政預算撥款被削減了12%。本土學生的學費從原來的2000多鎊一年漲到8000-9000鎊,這甚至引發了2011年初嚴重的英國大學生抗議削減預算的游行。
報》認為。
“缺乏透明、公開引起了我們嚴重的擔憂,并且還導致對捐贈者和劍橋大學之間關系的質疑。”劍橋大學政治系資深講師特拉克·巴卡維(TarakBarkawi)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我懷疑中國有沒有獨立的教育基金會,而劍橋校方卻不考慮到這點。在LS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丑聞被揭露以后,劍橋大學做出的這次舉動是極其魯莽和輕率的。”巴卡維博士解釋自己的立場,他是劍橋校內對這起捐款提出質疑的主要學者之一。
2010年3月,英國另一著名高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長霍華德·戴維斯爵士(HowardDavies)因為卷入已故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之子賽義德·卡扎菲的博士丑聞而辭職。小卡扎菲在LSE獲得博士學位,但是利比亞戰爭期間被爆出論文抄襲丑聞。另外,LSE還接受過利比亞一些政府背景的組織不少捐贈。
“學校中有人質疑這筆捐款,但是并非說有很多人質疑、反對或者批評。”劍橋大學新聞主管、發言人蒂姆·霍特(TimHolt)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如此表示。
關于捐款的來源問題,霍特進一步解釋:“劍橋大學每年會接受大量捐贈,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匿名。學校會對捐款的來源進行評估,但是我們也需要考慮到捐贈者的意愿。我們的調查沒有發現這個私人基金會和中國政府之間有任何聯系。這個基金會由‘希望保持匿名的富裕人士’成立。”
在捐款門疑云爆出后,旅英中國學者、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SchoolofContemporaryChineseStudies)院長姚樹杰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批評一些英國媒體和個人對此事的質疑,文中寫道:作為華人,我很不理解,英國媒體還有一些英國人,為什么還要用如此冷戰的態度看待中國?英國經濟不景氣,千方百計想拉中國投資,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增加中國的留學生數量,這些都是對英國的經濟非常有利的。
不過在事后,姚樹杰在博客和微博上所發表的相關言論和文章均被刪除,他自己也表示,不適合就這個問題接受采訪。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英國大學的中國學者對時代周報表示:“現在英國教育部門的資金確實非常緊張。不管這次爭議到底合理不合理,確實他們(英國大學)對捐贈來者不拒,或者說‘在支票面前直不起腰’。”
“實際上和這個的合作并沒有停止,學校會按照官方程序討論是否接受這筆捐贈,一切都在討論和評估的正常程序中,這和我們公布的接受捐贈道德指引相一致。”霍特說。
報》寫道。
姚樹杰則在文章中透露:諾蘭教授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我們也有許多共同的研究興趣和學術觀點。他對中國有批評的態度,但是,他總體來講看好中國。10多年前,臺灣人給了一大筆錢,在劍橋設立一個叫做‘Singyi’的教授職位給了諾蘭。所以諾蘭的教職全稱是‘SingyiProfessorofDevelopmentStudies’。多年來,諾蘭不因為接受臺灣當局的捐款而反對中國大陸。相反,諾蘭一直看好中國,多年來穿梭于英國和中國之間,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學者,為中組部開辦了一批批的高層領導干部培訓班。我估計,就是因為諾蘭的‘中國情’,才贏來了今天的這筆巨大捐款。
一些英國人認為這是中國提升軟實力的一部分,包括捐贈外國教育機構及設立孔子學院。巴卡維就認為:“顯而易見的是,這次新增教職設立在中國發展研究中心,這也符合中國的公共宣傳,因為作為世界主要大國的一員,中國很樂意保持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面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