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3月6日周日在悉尼達令港Tumbalong公園舉行的2011年首屆國際學生節,將是一場面向廣大新州留學生的盛事。與此同時,新州年度國際學生大獎評選也已展開,25名留學生獲提名,以表彰他們在各方面做出的突出服務。這25人中,6人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獲獎人選將于國際學生節當日下午兩點宣布。
新州州長及內閣部總干事、新州州長理事會國際教育主席Brendan O’Reilly稱,全新州范圍內,留學生總人數超過23萬人,為本地經濟年創收68億元,為全州提供了大約49000個工作機會。他指出,“這些學生給我們的公立大學、TAFE學院和其他職業教育培訓學校注入活力,并為我們提供多彩而具有重要價值的各類服務”。
O’Reilly主席稱,“國際學生節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一同慶祝這些成績,并以通過向全州留學生提供服務信息的方式,為他們提供支持”。國際學生大獎的評選將分為4大類別,分別是英語語言、職業課程、高等教育和中小學生。
新州州長甘妮莉稱,新州國際學生大獎的評選,旨在肯定國際學生做出的貢獻。她稱,“對留學生而言,前往一個陌生的國家去接受教育總是面臨重重困難,而國際學生節為新生的入讀提供支持。在這個活動里,學生們可以獲得豐富的信息,例如租房信息、房客權益、健康安全、各支持機構,以及選擇自己心儀的課程和學校等。”
國際學生節現場將有樂隊表演、娛樂活動,參與者可品嘗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并了解教育相關信息。“澳洲達人秀”2010年的獲獎選手Justice Crew和2010年新州TAFE樂隊大賽冠軍Little Blak Dress,以及去年贏得Sydneyvision歌唱大賽的冠軍Dyan Tai,屆時均會亮相,現場一展歌喉。
了解更多關于國際學生節和國際學生大獎評選的信息,可訪問官方網站www.internationalstudents.nsw.gov.au,或登錄社交網站www.facebook.com/internationalstudentfestival和www.twitter.com /nswisf。
【相關閱讀】 澳新州舉行首屆國際學生節 頒首屆留學生獎
什么是新州國際學生年度大獎?
這一獎項的設立和評選,旨在肯定和慶祝新州留學生們對社會和小區做出的貢獻,展現留學生們在高等教育、職業培訓、英語語言和學校課程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該獎項于2011年首度推出。
為何設立這一獎項?
新州國際學生大獎由新州州長理事會國際教育組發起設立,以肯定留學生們的貢獻。該機構于2010年3月份成立,由業內各方代表組成,包括公立和私立學院、服務供貨商,以及留學生代表等,旨在服務國際學生和國際教育。
學生們如何獲得提名?
各學術教育和國際教育機構均獲邀,向今次評選提名一位國際學生。
這些學生須符合4大評選類別之一,即高等教育、職業培訓、英語語言或學校課程。
最后的提名情況如何?
總共有25位留學生被提名。他們在2010年間均就讀于一間新州學校,并持有獲許在澳學習的簽證。
這批提名人來自19個不同的國家,均符合上述4大類別。他們向社會和小區提供廣泛的服務,如向土著小區提供輔導、向難民提供支持、志愿照顧老人,以及參與環保工作等。
評審小組由哪些人組成?
評審小組包括新州小區關系委員會主席、新州州長理事會國際教育組成員祈理恩(Stepan Kerkyasharian)、澳洲國際學生理事會全國主席Robert Acheson,以及澳洲應用藝術及科學博物館董事會成員、澳洲藝術理事會小區合作委員會副主席Tiffany Lee-Shoy。
獲獎學生如何評定?
獎項旨在肯定留學生們對國際學生群體或新州小區做出的貢獻,最終獲獎人選將由評審小組定奪。其評審標準包括:獲獎者必須是鼓舞人心的小區模范,全州都可以他為豪。通過感染他人、參與小區工作和義務工作,獲獎者向小區提供增值服務,并作出成績和貢獻。
獲獎者能得到怎樣的肯定?
每位入圍者均將獲得由州長甘妮莉頒發的認可信。4大類別的獲獎者均將在國際學生節活動中,獲頒有甘妮莉州長親筆簽名的獎牌。
【相關閱讀】 澳新州舉行首屆國際學生節 頒首屆留學生獎
汪雨婷(Melody)
中國安徽
汪雨婷今年才19歲,剛從Blakehurst高中畢業,剛入讀新南威爾士大學本科音樂和教育雙學位,是今次獲提名的華裔候選人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從安徽來澳僅兩年半,已經能講一口流利地道的英文,這或許與她平日里熱心參加社會活動密不可分。
雨婷這兩年里一直都在救世軍擔任慈善籌款義工,“捧個大框子挨家逐戶敲門,呼吁他們捐點善款”。兩年前救世軍來學校演講,“最初只覺得好玩,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人”,雨婷成了他們學校里唯一一位響應的留學生。等到第二年,她周圍的朋友都被她發動了,呼呼啦啦去了一大堆人。
一做就是兩年,雨婷越來越覺得這項義務工作很有意義。“有位很老的老爺爺,住在普普通通的房子里,一次就捐了50塊;還有位可能有一百歲的老太太,顫巍巍捧出來一大堆似乎都要發霉了的硬幣,全部都捐了出來”。雨婷憶起那些人和事,直說“超感動,我都快哭了”。從這份經歷里,雨婷獲取的不僅是助人的快樂,更是一種“對社會的歸屬感”,這令她自豪。
雨婷心目中的優秀留學生,遵紀守法和成績突出是最基本的,“咱不能給中國抹黑啊”。除此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從事義務工作,她認為也十分重要。雨婷在國內就是學校里的“積極分子”,鋼琴早早過了10級的她常常參賽和表演;小提琴也拉得不錯,曾進入悉尼歌劇院演奏。這些鍛煉了膽量,也培養了自信,她認為這也是自己能很快融入澳洲社會的原因。大學畢業后,雨婷想先做做音樂老師,能成為一名演奏家則更是不錯。
被學校提名參選今次大獎,雨婷很激動。她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并不多,能被認可令她倍感榮幸,家里人都為她感到開心。
張鳴宏(Alex)
臺灣
與汪雨婷相反,37歲的張銘宏是6個候選人中年紀最大的一位了。兩年半前與妻子和3個孩子從臺灣來澳,在紐卡素讀完了一個平面設計課程,現在正在讀人力資源管理。對他而言,憑著對設計工作的一腔熱情,上課、上班、做義工、帶小孩,忙前忙后,卻喜悅而充實。
鳴宏最早曾在紐卡素的Botany Garden國家公園做義工,修枝剪葉除除草,都是園藝類的工作;鳴宏也在救世軍里義務籌款,還在一些零售業公司里面幫忙,忙得不亦樂乎。能認識很多人,交到一群朋友,鳴宏盡管肩負學業工作和家庭的各方壓力,仍不覺得辛苦,“挺享受的”。
今次被學校提名參選,能入圍就已經令鳴宏很開心。“我不是為了拿獎才去做這些事情,最終能不能獲獎并不重要,入圍已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在鳴宏的心目中,一個完美的華裔留學生不僅要“多元化地學習”,還要有一顆樂于助人的熱心腸,能積極融入主流社會,了解主流文化。與此同時,他還必須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保留華人的傳統和精神,并進而在小區間架起一座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鳴宏說他的孩子們一定會在家里保留講中文的傳統,也常常教導他們“講話要有信用,要誠懇待人”。他說,“我們是華人,這些好的傳統當然要傳承下去”。
展望以后的生活,鳴宏還是自始至終淡淡的語氣。“畢業、上班,繼續做我的小區工作,在澳洲踏踏實實地生活”。他說,“做義工只有付出和助人,不為賺錢,這種感覺還不錯”。說到這里,鳴宏的語氣中洋溢著滿足。
【相關閱讀】 澳新州舉行首屆國際學生節 頒首屆留學生獎
石鉆(Tony)
中國山東
22歲的山東小伙子石鉆來澳不過是一年半的時間,熱火朝天的義務工作已經做得有聲有色。正就讀于南十字星大學體育旅游管理專業的他“開學第一天就做起了志愿者,就這么一路忙到現在”。
石鉆來自有“帆船之都”的青島,11歲就開始練帆船,直到19歲退役。拿過全國冠軍和省運會冠軍,也在奧運會上做過志愿者。為了認識更多朋友,也抱持著對帆船運動一如既往的熱情,石鉆不僅在學校里積極參與組織各類體育比賽,每周日都會來回驅車近兩個小時,前往里士滿帆船俱樂部擔任義務教練。用他的話來說,“我的日程里,一周永遠只有六天,因為周日雷打不動要去俱樂部幫忙”。其他的時間,除了組織比賽和學習,石鉆搖身一變成了“比薩男孩”,為 Domino’s比薩店送餐以賺錢糊口。石鉆說自己的留學生生活挺辛苦,也很具有挑戰性,一切全靠自己雙手。不過能從事自己喜歡的義務工作,又能幫到這間非盈利機構,石鉆忙并快樂著。他希望畢業后能從事任何與帆船相關的工作,并繼續他的志愿者“生涯”。
接到被提名參選的消息時,石鉆正在布里斯班帆船錦標賽上做義工,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這個山東小伙大大咧咧地說,“我做這些只為了交朋友、服務小區并學習更多知識,從來沒想過要拿獎。”如今,不僅自己很開心,“父母都為我感到驕傲”。
陶思蓉(Jenny)
臺灣
陶思蓉今年才20歲,來澳已有7個年頭了。從中學讀到現在,她已經在信息科技學院(AIT)拿到了大眾傳媒的文憑,并正攻讀屏幕傳媒及游戲專業的高等文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從事平面設計和游戲開發之類的工作。
剛到澳洲的思蓉寄宿在一個西人家庭。在他們的影響下,抱著結交朋友的想法,她常常跟著去悉尼南區的一間教會,在里面幫幫忙,做做義工。這間教會近兩年來開始有針對性地照顧一些存在家庭問題的當地兒童,思蓉也成了輔導小組的一員。
“在Rockdale附近有一個街區滑板公園,那里常常有很多問題小孩,也就成了我常去的地方”。思蓉跟這些孩子聊天拉家常,漸漸熟稔起來,也就成了朋友。思蓉發現,這些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酗酒、吸毒,甚至家暴問題,缺乏家庭教育和管理的他們常常浪跡街頭。
“我認識了一位15歲的小女生。她的男友來自單親家庭,常常被父親暴打虐待。這個女孩小小年紀就懷孕生了小孩,父母也不要她,把她趕出家門,她不得不在我們教會這群義工的家里輪流借住”。思蓉很自豪能幫到這群孩子,目睹他們改變并重回正軌。“能幫助改變他們的人生,這讓我覺得很開心”。
就思蓉認為,留學生們在海外不應該只會念書,還要有愛心,樂于助人。懂得玩,也要會與人溝通。她很吃驚自己今次會被提名,“根本沒料到,但這是對我自己最好的鼓勵”。
【相關閱讀】 澳新州舉行首屆國際學生節 頒首屆留學生獎
鄭泳欣(Joey)
香港
22歲的鄭泳欣4年前從香港來澳,剛從悉尼酒店管理學校獲得學士學位,現任環形碼頭一家五星級酒店的市場協調員。
“我覺得一個人的生活要有目標,然后為之努力。”鄭泳欣說,其實當初來澳求學也是個難做的決定。“來自一個工薪家庭,在這邊舉目無親。但既然來了,就要對自己有個交代。”泳欣很感謝學校提供的實習機會,她靠打工自己負擔了第二和第三年的開銷。”
初到澳洲時,泳欣住在學校安排的Flo Harris Lodge宿舍里。“這是一間由基督教會設立的住宿中心,里面有些問題兒童。每晚我們會義務為他們做飯,平時和他們談心,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在過去的2年里,泳欣義務擔任起輔導員和周末監護人的職務,在空余時間照顧這些孩子。從中學就開始做義工的她很享受工作過程。“我在香港時就常去兒童醫院,和患兒一起做游戲”,她稱,“在澳洲做義工的留學生很少,連本地人有時候都會投來異樣的目光。但只要認為是對的,我就會堅持。”剛開始全職工作的泳欣今年又申請去悉尼兒童醫院做志愿者,“還在等醫院的最后通知”。
在談到心目中理想的國際學生標準時,鄭泳欣認為一是要能融入當地社會,二是要有自己的奮斗目標。“不管以后留在澳洲還是回香港,我想我不會忘記這段忙且愉快的經歷。”
王詩莉(Kelly)
中國福建
23歲的王詩莉現正在新英格蘭大學就讀城區規劃專業3年級,她很慶幸3年前選擇這所知名度并不甚高大學的決定。“比起那些大城市的名校,小城鎮的人異乎尋常的隨和,每個學生獲得的教學資源也更多。”
除了學生身份,詩莉今年2月剛剛升任為學校的高級樓長,對一個學院的所有住宿樓進行管理。“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學校的住宿設施很完善,學生也基本住校。”從2009年起就擔任樓長一職的詩莉說起自己的這工作,認為也是機緣巧合,“是被一位老師推薦的,但即使是個‘小官’,我也猶豫了很久,就怕做不好。”
憑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一顆包容的心,詩莉在這個崗位上的工作很快就得心應手。“工作很瑣碎,有時候要在宿舍樓里逐房逐間和同學們交談開會,傳達學校通知,同時也把學生的想法及時反映給學校。”這份工作詩莉一干就是兩年,“我們其實就是學生和學校之間的一個橋梁。”
既然是為集體服務,就會有犧牲個人利益的時候。作為華裔學生,基于更為相似的生活習慣,大家多希望和亞洲同學合住宿舍。不過,為了照顧其他人的選擇,詩莉主動要求與其他族裔的同學同住。她稱,“確實很難適應他們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但總要有人做出讓步。更何況,我也能體驗到更多不同的文化,我把它當做不一樣的精彩。”
在和記者的通話里,詩莉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包容”,她認為這是澳洲求學期間最大的收獲。“大家都來自不同的背景,個人習慣有時候相差很大。但每個人多些包容,社會才能共融。”
【相關閱讀】 澳新州舉行首屆國際學生節 頒首屆留學生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