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立法院這幾天為了陸生來臺法案打的可謂是“頭破血流”,藍綠女立委們更是儀態盡失,甚至到底肉搏。這或許就是臺灣的民主文化,但假如陸生來臺法案通過之后是否有大量的優秀大陸學生到臺灣就讀仍然是一個問題,但明確的是臺灣的吸引力肯定不是暴力與各種限制。
筆者在兩年前就高中畢業并通過了和臺灣聯考類似的高考,從西部的成都到了東部杭州的一所大陸普通高校就讀,在這里雖然有語言上的不適應,但還是很快的適應并融入了杭州當地的生活。高中同學中也有去法國、比利時、英國甚至是俄羅斯讀大學的例子,在那里他們雖然更多的是享受異國風情,但中國大陸的學生現在在選擇留學目的地的時候,早已跳脫了過去非美國不去的時代了。臺灣和中國大陸同文同種,這應該是臺灣較之于香港、歐美非國語留學國家、地區的優勢所在,但現在為了一個在筆者看來根本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片面開放法案都這樣扭扭捏捏,何談吸引優秀人才?
臺灣高校對大陸優秀學生的吸引力有多大?我現在的同學里有許多人正在準備toefl、ielts等英語國家的考試,準備在大四畢業之后去美國、英聯邦國家報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所),直接感受西方的文化氛圍。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去香港考取獎學金入讀,香港的國際化和地緣優勢和較之于內地相對開放的學術氛圍對廣大的內地學生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
關鍵的是,在歐美和香港都可以有非常優厚的獎學金可以考取,平時也可以相對寬松的通過兼職打工的方式賺取一定的生活費,緩解家庭壓力。據有留學意向的同學說,去美國的花費一共要60萬元人民幣(約250萬新臺幣),對一個普通的中產階層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反觀臺灣,藍營立委正在拼過關的法案對大陸學生的限制可以說是近乎苛刻,不準打工、不給獎學金,甚至連大陸的學歷都不予承認等等,給我的感覺就是完全是臺灣教育產業的“商品”而不是真正當成“學生”來對待的,是賺錢的工具而不是學業的交流。
更重要的是,雖然說臺灣高校在大眾傳播、中國文化等特定專業上對大陸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之外,臺灣高校的很多專業最近這幾年在全球高校排名中可以說是每況愈下,和世界一流高校的差距可以說是越來越明顯了,大學這個“產品”本來的價值就難以和她那些歐美競爭對手相比,再加上苛刻的條件,筆者真的懷疑是否會有優秀的學生在眾多的歐美、港澳高校選擇中選擇臺灣。(作者石川,大學本科,目前于浙江杭州某院校就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