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耶魯大學2002屆中國畢業生張磊(音),承諾向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捐贈8888888美元。這是到目前為止,耶魯管理學院畢業生最大一筆個人捐款。(1月8日《環球時報》) 張磊的做法,引發了中國網友的熱議,其中有人說張磊“吃里扒外”,更有網友上綱上線,稱張磊是“賣國賊”。事實上,在國外高校,接受校友捐款是很常見的一種佳話,名校獲得巨額捐贈,儼然也已經是國際慣例。我們完全不必將中國畢業生向耶魯大學捐款泛意識形態化。
張磊稱,耶魯改變了他的一生,在創業時,他曾得到耶魯方面的支持。這種知恩圖報的做法,本不該受到辱罵。也許有人說,與其把錢捐給耶魯,不如捐給希望工程,因為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首先,希望工程并非尷尬到“雪”的地步。其次,錢是張磊的,如何處置,是張磊的自由,是捐給耶魯還是捐給希望工程,完全應有張磊做主,別人不能越俎代庖。最后,此舉與道德無關,是一個人的選擇問題,不宜將張磊架到道德烤架上,吐一些義憤的口水。再說,張磊捐款給耶魯,也并不代表他不會捐款給希望工程。
其實,與其大放厥詞,不如探討真問題——為何畢業生豪捐母校的事,在國內很少見到?顯然,如果高校不爭氣,必然無法吸引到優厚的捐款。若干年前經濟學家張維迎就曾感慨:“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給國外大學捐款。如果我們做不好,以后中國富人的錢都捐給外國大學了,就像他們選擇去外國大學讀書一樣。”“除去校友感情等因素之外,捐款人總是希望把錢捐給最好的大學。”
的確,大學辦得越好,越容易籌到善款。捐贈者還會考慮,把錢捐給大學,大學會如何處置?會不會善款善用?如果大學拿到善款后,就海吃海喝、大興土木,或者通過騰挪之術揣進自己腰包,捐贈者怎會不心寒?
面對中國學子豪捐外國大學的事實,我們更應該追問的是,國內的高校如何吸引善款?無論如何,一所能吸引捐款的高校,必定是值得信賴的學校,必定可圈可點,必定是學生之福。(秦淮川)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