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中國留學生在澳大利亞注冊入學人數已超13萬,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留學生群體。這一數字表明,澳大利亞每4個國際學生中就有1個來自中國。
澳大利亞國際教育機構的統計數字則顯示,在澳大利亞大學學習的外國留學生中,人數增長最快的3個國家是中國、印度和馬來西亞。截至今年5月,中國留學生比去年同期增加16%。
澳大利亞的土地上,如今已遍布中國留學生的腳印。從幾代中國留學生的講述里,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的發展和中國人的自豪。
9月19日,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當地華人舉行了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活動,華人社團新星舞蹈團的小演員跳起中國舞
上世紀80年代埋頭讀書,很少和當地人交流
“我可能是國內最早一批到澳大利亞留學的人之一了。”吳侃笑著說,他在上世紀80年代末來到澳大利亞學習,之后便定居在了悉尼。
1985年,國務院下發《關于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提出“自費出國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一條渠道,也是貫徹對外開放政策、引進國外智力的一個方面。國家對自費出國留學人員在政治上與公費出國留學人員一視同仁”。
那時,對于留學生來說,澳大利亞還是一個很陌生的地方。1988年吳侃到悉尼大學時,覺得自己完全進入了一個“無法理解”的世界。
“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看什么都覺得新鮮,不可思議。”吳侃說,“一開始最不能理解的就是,我住的地方,每天早晨屋外總有烏鴉叫個不停。一開窗,就傻眼了——那場面太壯觀了:天上飛的、落在樹上的、草地上的,足有上千只烏鴉,長這么大,我沒見過這么多烏鴉,畢竟烏鴉在國內不算什么吉利的鳥。在這里,澳大利亞人非常愛護動物,傷害動物,輕者要被處罰款,嚴重的是要坐牢的。”
從剛剛開放的中國走出來的第一代留學生,面對外面世界給自己的震撼,更多的時候選擇的是埋頭刻苦學習,不問窗外事。
“那時候就知道一門心思讀書,沒和老師同學有過多的交流。”吳侃說,“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自己不夠自信吧,這和當時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人的心態很類似——艱苦奮斗,想獲得世界的認同,卻又有那么一絲不自信。”
安娜是澳洲國立大學語言學教授,她回憶起自己最初接觸的中國學生時說:“他們是最認真的,卻也是最沉默的。我不知道他們對我的課程有什么想法,因為他們從來不說,只是記錄。”
彼此的陌生,讓交流變得很重要。“剛進學校的時候,我經常遇到人問我是日本人還是韓國人,當聽說我是從中國來的時候,他們都很驚訝。”吳侃說,“他們對我們也不了解,我就用當時并不熟練的英語跟他們介紹我的祖國。我在澳洲最早的幾個朋友幾乎都是通過這個方式認識的。”
上世紀90年代為了生存,打工比讀書還重要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出國留學變成了一種潮流,自費留學生的數量猛然激增。澳大利亞也成為了中國留學生的主要目的地。
“我們這代留學生可能是最苦的,國內的物質條件還不夠好,國外的大學又很少提供獎學金。”葉敏婷說,她1995年來到墨爾本大學留學,是當時“留學大軍”中的一員。
“我們這批人有個共同的特點——打工甚至比讀書還重要。”葉敏婷語氣里帶著一點苦澀,“沒辦法啊,學費已經讓國內的父母親戚捉襟見肘了,不打工你就沒法生存,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葉敏婷的學生簽證在澳大利亞是允許打工的,但一個星期不能超過20個小時。“很多人都遠遠超過這個時間,還有人去打黑工。”“我就超過了,每天在餐廳洗盤子,洗得腰都直不起來。”葉敏婷說。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后半期,很多留學生出國并不能拿到全額獎學金,大部分要靠打工生存。當時在國內,還曾掀起應該留在國內為祖國作貢獻,還是到國外洗盤子的爭論。葉敏婷這一代留學生也被人們稱為“洗盤子換讀書”的一代。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歐美、澳洲等地的大學逐漸重視中國留學生,開始大批發放全額獎學金。同時,中國的經濟也突飛猛進,老百姓的財富增長迅速,“洗盤子換讀書”的現象漸漸消失。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這一批留學生顯得有些盲目,不知道自己出國的目的是什么,只是為了出國而出國。”葉敏婷說,“記得后來看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看著看著眼淚就流下來了,這里面說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太相似了。”
21世紀初充滿自信,快速融入當地社會
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澳大利亞迎來了中國留學生數量的第二次井噴。而這一代的留學生明顯自信,其中還出現了不少在澳大利亞先讀高中再考大學的“小留學生”。和他們的前輩不同,這一代的留學生融入當地社會的速度非常快。
2007年,李歡坐上去澳大利亞的飛機時,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堪培拉租的房子有沒有搞定。“可能我是個樂天派吧,換了別人,房子還沒確定,估計要急死了,我一點都不急。”她笑著說,剛到堪培拉不久,她便迷了路,還把自己的住址抄錯了。
“當時手機沒電了,天也快黑了,路上也沒有人。”李歡說,“我去敲路邊房子的門。一位老先生正在洗車,他馬上找地圖冊幫我找地址,然后開車把我送到附近,一棟一棟房子的讓我看,一直把我送到家。”
這段經歷讓李歡感動不已,也堅定了她和當地人“打成一片”的想法。現在,她總會抽出時間參加社區的活動,和當地人相處融洽。
另一位姑娘王琪,則在大學畢業后,當了一名澳洲“警花”。
“在澳大利亞當地做警察的外國人有很多,有來自加拿大、英國、韓國、日本等不同國家的人。”王琪說,“在澳大利亞居住的外國人比較多,當地政府主要考慮到,有外國人報案或者發生什么事兒時,和他們來自相同國籍的警察,在溝通時會非常容易。”
成為昆士蘭州警察局的警察后,王琪主動申請做“中國城的片警”,她說:“很多中國人在那里開商鋪、做生意,我希望能為在澳大利亞的中國人服務。”
【相關鏈接】“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聯邦,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及海外領土組成。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占大洋洲的絕大部分,雖四面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卻占全國面積的35%。
澳大利亞一詞,意即“南方大陸”,歐洲人在17世紀初葉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這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傳統產業。
旅游業是澳大利亞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霍巴特的原始森林國家公園、墨爾本藝術館、悉尼歌劇院、大堡礁奇觀等景點,每年都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
澳大利亞是典型的移民國家,被社會學家喻為“民族的拼盤”。自從英國移民率先踏上這片美麗的土地后,已先后有來自世界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的移民到澳大利亞謀生和發展。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亞社會一個顯著特征。
1972年12月21日,中澳兩國建交。幾十年來,中澳關系穩步發展,兩國高層互訪不斷。在經貿領域,中澳經貿關系也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貨物貿易伙伴,澳大利亞是中國第九大貿易伙伴,去年,雙邊貿易額近600億澳元。雖受金融危機影響,今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額仍高達384億澳元,同比增長29.5%,實為難得。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