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將17歲的女兒送到澳大利亞留學,一共花了七十萬元,可女兒的表現卻令我十分失望。”近日,周女士給“家長熱線”打來電話訴說自己的苦惱。在澳大利亞生活了兩年,女兒不僅連英語都沒學好,還變得好逸惡勞,貪圖享樂。女兒的表現與周女士當年所期望的國際型人才相差十萬八千里。
澳洲留學每年30萬
周女士說,自己和丈夫都有較高的學歷,雙方事業也比較成功。但由于工作太忙,忽視了對女兒的教育。根據女兒的學習成績,參加高考也就能在國內讀個三流大學。因此,她和丈夫商量決定,送女兒出國留學,到國外拿張“洋文憑”。
兩年前,為了不參加雅思考試,她將剛滿17歲的女兒送上了飛往澳大利亞的飛機。對于出國的留學生來說,語言關是至關重要的,為了讓女兒安心地學習,盡快地升入大學,寧肯大人省吃儉用,她也不讓女兒為學費和生活費奔波。一年下來,她不僅要承擔二十多萬元的學費,還匯給女兒近十萬元的生活費。
語言沒學會吃穿講檔次
可讓周女士想不到的是,女兒讀了兩年預科,成績仍然沒有達標,最后不得不選擇了一所相當于國內中專水平的學校讀書。今年7月份,離家兩年的女兒回國了。周女士發現,與女兒分別兩年,母女倆陌生了許多,女兒幾乎像完全變了一個人。
周女士說,在國外兩年,女兒書讀得不怎么樣,壞毛病卻不少,吃飯穿衣處處講檔次,甚至半夜想喝咖啡,也要打車出去喝。“像這樣的孩子,你錢花得再多,又能培養出個啥?都快成問題青年了。”親友們看到這種情況后勸周女士,讓她別再拿多年積攢的血汗錢在女兒的身上打水漂了。
周女士說,她現在真是進退兩難。如果現在不讓女兒繼續留學,一是孩子不同意;二來大家都知道孩子出國留學了,錢沒少花,可啥也沒學回來,面子上實在過不去。周女士希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兒能變得懂事,知道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生活。
周女士說,許多學習成績不太好、家里又有些積蓄的家長都有把孩子送到國外去“鍍金”的想法。根據自己的經歷,她想勸大家一句,送孩子出國之前,家長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專家:別把留學當捷徑
記者就周女士的困惑采訪了哈市一位多年從事留學中介的潘先生。潘先生表示,總體來說,小留學生留學的結果取決于4個環節——留學生本人、留學生家長、中介公司、國外學校。現實的情況是,留學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家長盲目跟風;中介公司魚龍混雜;國外學校騙局多多。這樣,必然使更多的深層次問題不斷暴露出來。
與別的國家孩子相比,許多中國孩子身上缺乏一些重要的東西:比如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缺乏積極動手能力、缺乏寬容和諒解能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等等,這主要和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父母的教育觀念有關。
國外的社會環境、文化差異以及學校的教育方式、方法與時間安排,都要求出國留學的孩子有很好的心理素質,有較好的自學能力,有較強的自控與自理能力以及較高的辨別判斷能力等,而要求一個個小留學生都具備這些素質,真是勉為其難。成長想走捷徑,結果往往遭到成長異化的報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