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撰文:“‘低分女孩奇跡’反襯中國高教焦慮”,文章從素質教育雨點大雷聲小、改革試點效果差等方面對我們的高校擇生標準提出批評。在我看來,教育的問題是個帶有戰略性的根本問題,鄧小平當年能夠力排眾議、恢復高考,同時自己又提出做教育工作的“后勤部長”,又讓上海交通大學派出第一批奔赴美國的留學生,是和“尊重知尊重人才”的價值觀有聯系,是和國家四個現代化有聯系,是和徹底告別文革、振興中華有聯系!但是,很遺憾,改革已經30年了,我們的教育仍然在大家一致批評的境遇中生存。究其原因,還是和思想解放不夠、人才培養模式不對、教育家太少行政官員太多等一系列原因有關。中國其他領域“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面在教育這個層面上也是“屢試不爽”,于是,教育部只能牢牢掌控統一辦學的大方向和小策略;于是,高校招生、辦學到分配都延續“保持一致”的步調。雖然,也有一些試驗;雖然,也出一些“新招”(象自主招生)——但是,對廣大的考生和家長來說,換湯不換藥;對學校來說,穿新鞋走老路;對社會來說,始終沒有象境外高校那樣經常給你眼球一亮的信息。當新華社作為中國最高的權威媒體以“學習新加坡招生老師好榜樣”(我們習慣的是“學習雷鋒好榜樣”)為題發表評論時,我的心情是復雜的、無奈的……
最后,我們要滿懷信心地提一句:低分女孩的奇跡應該早日進歷史的回憶錄了!教育既然得到全社會高度的重視,教育既然在我們國家發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教育既然是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囑托我們的責任,我們首先應該從教育的主管領導開始動真格、下真心、做真事,把從招生開始的弊端驅除。我們應該鼓勵各高校想新招、出新人、做新事。不要怕亂、不要怕有個別學校一開始把事沒有做好、或沒有做得很好、較好,甚至做壞了。只要是在改、只要是在做,而不是整天想著頭上自己的烏紗帽、想著自己的既得利益、想著為自己撈點好處,老百姓會知曉我們教育的難處和苦處的。
我們相信,只要努力,以后我們的高校新招也會層出不窮。到那時,“胡文”、“張孟蘇”的后來者們不會作為新聞人物出現;到那時,高校的發展肯定會人才輩出;到那時,象蔡元培一樣的教育家和象錢學森一樣的德才兼備的好學生一定會不斷涌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