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由哈佛、普林斯頓、弗吉尼亞等多所美國頂尖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組成的“咫尺天涯文化交流協會(4C)”在南京外國語學校報告廳作了首場留學生活報告會。報告會上,幾位已經在美國頂尖大學就讀的學生講述了他們在國外留學的特殊生活,他們認為,會生活比會學習更重要。
學生可自己開設專業
即將升入普林斯頓大學本科二年級的易安在演講中提到了這樣的例子:按照慣例,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在大二之前是無法確定專業的,要通過一年半的學習了解自己真正感興趣和適合什么,到大二下半學期才能正式確定。不過,對于極少數的“挑剔派”,學校仍然給了他們一次發揮才能的機會。易安說:“如果到了大三之前仍然有學生對學校設置的專業不滿意,學校允許他們自己設計專業,自己安排所修的課程,最后還能取得一張獨一無二的畢業證書。”不過,要自己設置專業課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須要向學校提出申請,不僅要向教授講述自己設計這個專業的目的,還要系統地闡述該專業未來的前景等問題。學校將對申請進行審核,獲得批準之后學生才能獨享這種“一對一”的專業輔導。不過,易安卻表示,因為學校每年開設上百個專業,已經足夠幾乎所有的學生選擇,再加上申請的難度實在是很大,“每年通過的不超過個位數”。
校內打工要“競爭上崗”
據弗吉尼亞大學的孫墨介紹,美國高校會在校園里提供給學生種類繁多的打工機會,比如說體育館的管理員、咨詢臺的信息人員、餐廳的洗碗工等等,但是即便是這樣的工作崗位,也需要學生投入無比的工作熱情。“在學校打工競爭十分激烈,常常很多學生搶同一個崗位,而且干得不好馬上就換人。”孫墨說。“與中國人的觀念不一樣,在美國高校,校園打工是件很普遍的事情,與家境好壞沒什么關系,學生們都自覺地將打工機會當作大學重要的一項‘必修課’來對待。”
家長對留學指導最感興趣
報告會聽眾中約7成是學生家長,而大多數家長是來取“留學經”的。報告會前段,當“咫尺天涯”的同學介紹美國高校的學校情況及校園生活時,很多家長聽得是饒有趣味,卻不見筆頭在動。等到圣母大學的新生朱夢云將自己的申請經驗及申請流程拿出來和家長分享時,家長立刻忙活開了,原本很享受的“聽眾”變成了認真做筆記的“學生”,還不時對大屏幕上的信息竊竊私語,十分用心。等到南外的四位女孩以“SAT考試”,“應對面試”等專題形式作演講時,家長的表情顯得更加嚴肅認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