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學生”們普遍是未成年人,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都不成熟,本身還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們帶著父母的期望和大半輩子的積蓄,在國外沒人管束的“自由天地”里,缺乏良好的監護,基本上處于“放羊”狀態,容易出問題。
中西教育體制互有長短,中國教育強調基礎知識的系統培養和訓練,西方教育則強調個人創造力的培養和發揮。因此,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功更扎實,外國孩子在創造力和個性化才能方面更勝一籌。
所以有人認為,留學生應該有了明確的專業目標和學習計劃后再到國外深造。家長切不可盲目從眾,早早就將孩子送出國去。
一些家長,趕留學潮流,孩子在國內學習并不好,而一味把孩子送到國外去留學,以為這樣就可以搖身一變,身價倍增,這是錯誤的。外面的世界更加自由開放,“思想野”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容易隨波逐流。有些家長圖虛名,認為留了學,拿了外國文憑,回國就有面子,就可以找個好工作,這是不切實際的,未來屬于真才實學者。
此外,中國社科院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中國是全世界人才外流最嚴重的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約有2/3赴海外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學成后選在留在國外。報道援引中國社科院一位研究者的話說,國家為了造就這些人才投入了大量資本,他們滯留海外是國家的一大損失。
關于人才流失的問題,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館教育參贊薛亞霏4日出席“楓華游子情征文大賽”的頒獎禮時表示,隨著中國經濟日漸蓬勃,工作發展機會不斷提高,留學生的人才流失現時已不再是一個問題。近年大批留學生回流的情況下,中國人才大幅流失的情況不復存在,但國家的“支持留學,鼓勵回國”政策仍然不變。
根據北美明報報道,薛亞霏表示,在70至80年代,中國確曾出現很多留學生不回國的人才流失問題,但時至今日,中國有很大發展市場,很多真正的人才回國后,都有極佳發展機會,中國已不擔心人才流失,現時在中國一些媒體的報道上,反而認為一些留學返國的“海歸派”,變成了“海呆派”,找不到理想工作。
同時,薛亞霏也發出警告說,海外的留學生千萬不要抱著在海外留學3至5年,回國后必定可以當高官、任要職,這種想法不切實際,現時中國的用人權力,并非集中在政府,而是由市場決定。薛亞霏認為人才到了哪里都會是人才,與有否留學沒有必然關系。
對于中國鼓勵留學生的問題,薛亞霏強調中國是鼓勵那些在公立學校接受專上教育的留學生,并不鼓勵那些在國內讀書讀不好,而到國外隨便找一些學校念書的那些學生,尤其那些未成年便被父母送到國外念書的學生,他只稱他們為“海外學習的未成年人”,不算是留學生,這類的留學是害了學生本身,中國政府是反對這種父母不負責的留學方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