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新聞文化參贊裴孝賢(Donald M.Bishop)約見新浪網出國留學頻道及部分媒體代表,就美國教育現狀及中國留學生簽證等問題作出了詳細的說明,美國駐華使館簽證官李衛明、美國教育交流中心主任金大友等也在會見中回答了提問。以下為新浪網出國留學頻道現場全文實錄。
裴孝賢:對于中國大學生校園的訪問使我對一些事情有所了解,其中一點是由于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使得許多中國學生渴望去美國讀書。另一方面學生和教師們總是向我詢問有關簽證的問題,我訪問的原因可能是去討論一個交換項目,做一場報告參加一個座談會,或者可能討論一下美國總統大選。但是我知道每次到大學我都會聽到“簽證”這個詞兒,而且我了解到這個話題是有爭議性的甚至是情緒化的。一些爭論和情緒是脫離事實的。
所以,今天我想在這兒談一談美國的教育,談談美國大學校園里的60000多名中國學生,當然還要談一下簽證問題。比起普通的校園會談,今天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仔細研究這些問題。我要說一下存在的一些誤解和其中一些謠言。我會用一些看法和數字幫助你們全面了解。
先來了解一下去年留美中國學生下降的數量在4%至5%之間。聽起來這是個壞消息,但這其實說明了中國教育取得的進步。
請允許我介紹一下背景情況并澄清一些小問題。我先談三個要點。
一、美國的高等教育制度
第一點,美國擁有一個龐大、多樣、創新性的高等教育制度。
龐大。美國有2300多所四年制授予學位的大學院校,英國是228所、德國368所、法國545所、日本709所、韓國大約200所、加拿大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澳大利亞是42所、新西蘭是31所、南非23所。
多樣。常青藤盟校當然舉世聞名,許多中國學生渴望在這七所世界一流私立大學就讀。這類杰出的私立大學還有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紐約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由宗教界團體最初創立的私立大學構成了知名學府的另一較大部分。其中最著名的有喬治城大學、貝勒大學、博里漢姆揚大學和圣母瑪利亞學院。除了這些“名校”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大學。
很少有學生一開始就關注50個州的州立大學教育系統的巨大教育力量。這些州立大學教育了大約80%的美國學生。每個州根據它的面積,都設有一批高等學府——綜合性大學、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文科院校和社區大學。有些州還設有軍事院校和海軍大學。以前的師范院校和農業大學已經發展成為綜合性大學。大多數歷史悠久的大學分校也是這樣。最近對美國首席執行官的研究顯示,持有常青藤盟校的學歷的人數少于過去。在《財富》100強中有將近一半的首席執行官畢業于州立大學。
希望在美國深造的優秀外國學生不應該一上來就看大學本身的牌子,而是應該注意大學里設置的課程。例如,美國人都知道,我們最好的音樂學院有印第安納大學(新浪留學注:印地安納州的旗艦級州立綜合大學)和北得克薩斯大學(新浪留學注:最初是該州州立師范院校之一)。
我所言的美國高等教育制度的創新性兩重含義。第一,美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經歷創新時期。重視彈性課程和彈性時間表。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特別是為專業人士提供的有關保健、執法、商業教育——繁榮發展,在周末和夏季開設的MBA課程已經相當普遍。
但當我說道美國教育具有創新性時,我主要指它在每個領域、每一個層次上,都格外重視創新、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挑戰權威與主流模式的能力。就此而言,美國不但在物理學方面領先,而且在像會計、歷史和商業等學科也位于世界前列。
我所遇到的回國的中國學生都認為,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課堂。在這里,學生踴躍提出問題、回答問題、闡述并捍衛自己的觀點。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中,學生們向他人的論文提出挑戰,或是為其辯護。之后,他們的研究和論文必須通過同行評審。歸國的學生在提到這一點時普遍認為,經歷了最初在課堂上的震撼,他們在美國留學的最大收獲是學習到這些創造性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這是中國推進改革開放之時所不可或缺的。
二、歡迎中國留學生
這些美國院校歡迎來自中國的學生。從與美國各地數十位大學的校長和院長的接觸中我了解到,美國個大院校歡迎來自中國的學生。事實與謠言恰恰相反,有60000多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就讀,每年大約有20000名新生入學。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是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的1.5倍,是在德國學習的中國學生的3倍,在法國學習的中國學生的近6倍。一些國家看起來有大量的中國留學生,但是再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發現,許多都是在學習語言、職業技術和本科課程。而在美國就讀的中國學生大多學習的是研究生課程。我們稍候將對這些中國學生做進一步的分析。
三、就讀美國高等學府物超所值
我這樣說可能會使那些需要支付昂貴學費的學生感到吃驚。但這是事實。
美國的學費為:私立大學每年高達30000多美元,州立大學在15000到25000美元之間,但是向學生收取的學費及其他費用只夠支付整個教育成本的一部分。總體而言,美國50個州的州立大學的學費只占教育費用的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學生支付的大約25美分就可以獲得價值1美元的教育,大學的其他開支由納稅人,即由各州的農民、工人和商人來支付。
在私立大學(同樣是總體而言),收取的學費及其他費用通常占到教育成本的將近一半,而私立大學的捐贈(校友和基金會的多年捐款)則補足了剩余部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問題,那就是:每個進入美國大學就讀的學生都收到了來自美國社會的一筆(未說明的)獎學金或者一份補貼。每個州每年都會討論分配給高等教育的資金數量。每個州都希望將教育費用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以使該州低收入的學生從中獲益。但是,每年各州都同意將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用于補貼外國留學生。這些巨額投入表明美國真正致力于多樣性和國際理解。
中國學生超過六萬
中國學生已經對這些機會、這種歡迎和實惠作出了反應。
由IEE(新浪留學注: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收集的年度統計數據顯示,2003-2004學年度,有61765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占外國留美學生全部人數的近11%,只有印度向美國大學輸送的國際學生人數超過中國。
留美的絕大多數中國學生——82%——是研究生。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事實,因為主修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的中國學生往往能夠勝任助教和助理研究員,這樣就能獲得減免學費的資格,本科生通常沒有這樣的機會。
在1-2-1本科項目的贊助下,到美國大學就讀的本科生出現的新的流動。學生在中國的大學讀完一年后,可以進入美國的合作學校學習兩年。回到中國完成四年級的學習后,這名學生將獲得學士學位。
去年在美國就讀的中國留學生的數量減少
去年在美國就讀的中國留學生數量確實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只有大約4.6%。
與互聯網上的謠言或者大學校園的傳言相反,對于首次的小規模下降,似乎不能只用一個單獨的解釋——例如“9·11”,來說明問題。許多因素影響了留美中國學生的人數。
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時,先從兩個方面來看可能會有些用處。一個角度是考慮一下會影響外國留學生的美國的社會條件、政策、行動或程序。另一個角度是研究一下來自中國的因素。首先我們看一下美國方面的因素。
美國的因素
為子女支付學費及其他開支的美國父母們知道,美國大學的費用在不斷增加。這個問題在總統競選中被討論過。并且請大家相信,美國國會和各州的議會就此問題都進行了深入廣泛的辯論。然而,明白無疑的事實是高等教育的費用日益增長,速度甚至超過通貨膨脹率。如果我們不承認一些外國學生考慮到費用的增加而尋求其他選擇的話,美國人談不上公正坦誠。
1990年代資源和人員的短缺導致了在學生簽證以外的簽證類型中,面談時間的縮短和收到預約的延遲,但是學生簽證沒有出現此種情況。駐中國的大使館和領事館始終堅持對學生的規定——特別是預約時間,從而使得他們在申請簽證時無需長時間等待。現在,簽證話務中心允許集中的簽證預約安排,從而縮短了等待時間。像以前一樣,簽證話務中心采用了特殊的程序使學生的等待時間遠遠短于其他類型簽證申請人的等待時間——通常在兩個星期之內。
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后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改變,這一改變是影響所有簽證申請的主要因素。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影響了赴美旅行。許多美國人覺得所有機場都增加了檢查,并要求獲得新的電子可讀護照。很快,每個美國人的護照都將要求附有生物識別數據——面部掃描。在這方面,美國并非獨一無二。在ICAO(新浪留學注:國際民航組織)的推動下,每個國家都將生物識別數據位于其旅行文件中。
這是一個很好的場合說一說簽證申請中對指紋的新要求。指紋是因人而異的生物識別數據之一—眼掃描和面部掃描是另外的方法——每個人的生物識別數據都是獨一無二的。生物識別數據的使用可以保證持有文件(如護照和簽證)的個人確實為該文件所頒發給的人。
護照一直含有生物識別數據。看一下19世紀使用的大量的護照文件我們可以看到,盡管很原始,但它們也有生物識別數據——身高、體重、眼睛的顏色、明顯標志及膚色等項目。在20世紀,護照的技術上有了進步,新的生物識別數據是照片。在新恐怖時代,新的簽證應該在技術上有所更新,所以指紋的出現并不奇怪。在現代技術中,不再使用墨滾、墨水和指紋卡片。申請人只要將他的食指在電子閱讀器上放一下,工作就完成了。
簽證申請人的指紋已經使數百名犯罪分子在試圖進入美國時被捕。在當今環境中,指紋是一種謹慎而不引人注目的方式。
另一項新的要求是擁有某一科學或者技術領域背景的個人簽證申請必須送到華盛頓審查。我們承認,自2002年秋季起直到2003年,對這些簽證的審批耽誤的時間較長。在送交華盛頓審查的眾多申請中,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未獲批準。但是長延時的初始周期可能導致一些學生不得不改變他們的計劃,轉而在中國或者其他國家繼續他們的學業。另一些人可能失去了信心而不再繼續申請。
但是,我也給大家帶來了好消息。經過大量的工作——北京的領事館在同華盛頓合作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背景審查申請的19/20可以在30天內完成。平均等待時間為三個星期,對于主修科學或者技術專業學生來說,關鍵點在于提前申請。重要的教訓是如果你聽說主修理科或者技術專業的朋友耗時數月才拿到簽證,那你朋友的信息實在是太過時了。
我遇到的許多學生都確信美國大使館幾乎已經對中國學生關閉了大門。讓我們看一看大使館的簽證申請的數字和F、J和M類簽證的發放情況。
2002財政年度(截止至2002年9月30日)有26000多名學生拿到了簽證。發放率接近一半。更重要的是,這是“首次”發放率,只是簡單地根據面談數量對發放數量進行了劃分。實際發放率要高許多,因為一些學生,最初因為缺少這個或者那個文件而被拒的學生在第二次或第三次申請時拿到了簽證。
2003財政年度學生簽證申請首次出現了下降,下降了15%。但是,這一年仍有18000名中國學生拿到了簽證。對于那些實際提出申請的學生來說,發放率只少許下降了——比上一年少了4個百分點。實際發放率再次接近一半。
2004財政年度,申請又有所下降,比2002年財政年度的最高點下降了28%,但仍有22000名學生獲得了簽證,首次發放率大約為八分之五。實際發放率可能是三分之二。
所以,到去年9月結束時,申請下降了,但批準的比例卻不降反升。
這告訴我,校園里可能流傳著美國不歡迎中國學生的傳聞,但是這僅是一種感覺而已,而數字卻表明,真正提交申請的學生比以前有更多獲得簽證的機會。因此,這種感覺明顯與事實不符,事實表明,為學生開放的大門不僅敞開,而且現在正是中國學生敲開這扇大門的時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