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的快速廣泛傳播,“留學垃圾”這一與人類文明發展潮流和人文精神極不協調的字眼,帶著強烈的刺激傷害性,或許已經對廣大留學生的心靈,對數倍于這些留學生人數的他(她)們家長和親人的感情,對幾十萬海外學子對祖國的系念向往,也對祖國千千萬萬人對海外學子的關心和期待,造成影響和傷害。這種傷害從根本上對祖國對海外學子的關心支持,起著抵消和破壞作用。其影響和流毒恐怕遠不止此,已經引起一些有識之士的抵制和警惕。
幾十年前在某些政治運動中曾經有過將某類人群斥之為“社會渣滓”、“人類敗類”,之后也有過對被宣判為罪犯的人如此稱呼的。隨著改革開放,隨著人道精神和人文思想的張揚,即使對罪犯和犯錯誤的人也不再使用這類字眼,這是社會的進步,是人道精神和人文思想對偏見的勝利,是大眾與社會的理解心和寬容度的提升。
當我們這個社會一方面在對監獄、看守所、等施以人道管理、人文關懷,甚至對因犯罪被宣判死刑的人加以臨終關注,而同時卻容忍個別媒體將祖國培養的幾十萬留學生作為對象使用“垃圾”這樣的字眼,加以貶低,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如不及時提請人們警惕并加以制止反對,聽任抱有偏見的人,將這類字眼擴展用到其它區域性群體或弱勢群體,那將是對我們正在弘揚人文精神的社會的極大諷刺。
把小留學生由于年少缺乏經驗和自控力所出現的個別現象加以夸大、渲染、集中,然后斥之為 “垃圾”,這種態度和做法甚至連對中華民族抱有偏見或敵意的異族人也沒做出來。這不僅是對人道精神和人文思想的拋棄,對人類理解力和同情心的背離,對廣大青少年精神上的傷害,也給成長中的孩子們造成觀念和對人類基本準則理解上的混亂,容易引起遠離祖國身處異鄉的各個年齡層的留學生對國家政策的誤解,引起他(她)們對祖國對留學生的期待和召喚的一貫態度的疑慮,對海外留學生、也對整個外部世界發出了錯誤的信號,這與國人所崇尚的人文精神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完全背道而馳。
縱觀各個民族的留學史,留學經歷對每一個留學生個體,都是一部奮斗的歷史、文化沖擊與迎受文化沖擊的歷史、迷茫與消除迷茫的歷史。中國人在海外留學已有100多年。在各個時期,中國的青少年留學生在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要克服不同體制下遇到的困難,解決不同社會環境里出現的問題,靠自身力量和祖國的關愛,成長、學習、開拓,還要經受各個階段每個人在任何環境和文化中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如交友、愛情、培養自控力、等,譬如要面對在文學與哲學中被稱之為“靈與肉”那類的精神、道德與行為準則難題。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社會制度等各方面的差異,留學生在異國它鄉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時,其條件在許多方面比國內的同齡人要來的嚴酷一些。其實100多年來,每個中國留學生都不一帆風順,不是像個別缺乏理解與同情心的人所說的那樣,似乎只應該是奮斗、堅定、意志、崇高、等。其實留學生們也有困惑、失誤、迷茫、甚至錯誤。正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更是這樣。這樣的情形,對100年前的中國留學生是這樣,對20多年前的中國留學生是這樣,對現在的中國留學生仍然是這樣。盡管如此,祖國培育出的廣大留學生,質量是高的,表現是好的。
在社會急劇變革時期,面對各種文化的激烈碰撞沖擊和各種觀念思潮的泛濫和流行,青少年由于其生理心理階段的特殊性,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這其實不但是留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和親人所面對的,也是國內廣大青少年、家長、學校、社會各界和各級政府所面對的。在某些方面,國內青少年遇到的問題和所出現的情況或許更為嚴峻。對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關心、理解、愛護、大力改善他(她)們成長的環境,幫助他(她)們解決許許多多復雜、敏感、有時甚至是很棘手的問題。反之,當出現問題時,以不正常甚至畸形心態將孩子們斥之為 “垃圾”、“不可救藥”、“垮掉的一代”、等等,都是極端錯誤的,也是我們大跨步進步了的社會所不能容忍的。對本應肩負社會責任的教師、政府官員、新聞工作者,更是如此。
人類社會的每個個體和群體,由于其所處環境、地位、與其它群體的關系、等,都帶有某些特點,表現出特有的某些現象。人道精神和人文思想的核心內容,是鼓勵張揚個人和各類群體不帶偏見,以人類文明所共有的寬容、理解、同情、互助合作。反之則是偏見、貶低、污蔑、傷害、仇恨。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隨著各種文化進一步交融,隨著人們對教育和人才需求的多樣化,我國將有更多的青少年留學海外,留學的年齡也將趨于低齡化,這是無法改變也無須改變的現實。擯棄抵制“留學垃圾”這類字眼,理解關心留學生,堅持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實踐所證明是正確的留學政策,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億萬青少年和他(她)的家長以及關心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各界所贊同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