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低于本科錄取分數線的高考成績使他們只能就讀于學歷層次為大專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可在英國高校學習兩年后,他們不僅拿到了學士學位,還獲得了一些英國名校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資格。在國內讀大專時,他們被老師認為是基礎較差,自制能力較弱,上課不愛提問,有點懶散的學生;可在國外讀了兩年后,父母說他們變得非常自信、獨立,動手能力、創新意識都很強。他們是南京理工大學1999年招收的12名大專生,現在是英國一些知名高校的碩士生。
最近,這12名大專生的經歷成為人們議論的一個熱點話題,同時,也讓不少教育界人士反思中外教育的差異和對學生產生的不同影響。
阿康是這12名學生中的一員,今年7月,他以優良等次(英國學歷文憑分為優秀、優良、中、一般4個等次)獲得中英格蘭大學的學士學位,并升入伯明翰大學攻讀研究生。他的同學小夏也同時接到了英國好幾所知名大學的研究生入學通知書。但小夏都放棄了,他要全力以赴明年沖擊劍橋大學。
阿康、小夏當年的高考成績只有400多分,連江蘇省第二批本科錄取的分數線都達不到,上國內名校根本不可能,最后上了南理工新辦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這是南理工與英國中英格蘭大學(英國一所中等偏上水平的大學)聯合開辦的高職班。學生先在南理工學習兩年,通過考核后再赴英學習。2001年7月,在南理工完成了兩年的學業后,這個高職班有24名同學進入中英格蘭大學。如今,這24人中除一人外都獲得了中英格蘭大學的學士學位。其中,有12人分別升入英國的諾丁漢大學、約克大學、伯明翰大學等高校攻讀碩士研究生(前兩所大學在英國綜合排名前10位,伯明翰大學理工科排名在第8位)。
這個結果讓他們在南理工學習時的授課老師大吃一驚。在老師們的印象里,這批學生基礎較差,自制能力較弱,上課不愛提問,有點懶散,作業質量不高,老師教得很累。
兩年過去,這24名學生不僅學業有成,而且個個都像換了一個人。阿康的家長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他變得視野開闊,非常自信、獨立,對人寬容,動手能力、創新意識都很強。
如今已經回國就業的吳黎黎談起自己在英國的兩年求學經歷,感覺國內外教育最大的差異是對學生能力的考核。她說,國內的兩年她是整天忙著上課,考試也注重考查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很少有發揮的空間。在國外就不一樣了,每門課程都注重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
記得在英國學“嵌入系統”這門課時,他們每星期只有3個小時的課,1個小時由老師講授基礎理論,兩個小時用來讓大家做實驗。實驗開始時,要大家設計一個紅綠燈。為了這兩個小時的實驗,她在圖書館看了20個小時的書。后來,實驗中需要運用到的知識逐漸加深。直到這門課結束,老師的要求依舊是做實驗,不過這次是復雜的電子老鼠識別迷宮了。
她說,在國內也做實驗,但往往是學生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不用動太多腦筋。在國外雖然做得累,但很有成就感,而且,兩年下來,連父母都感覺她更獨立,更能干了。
熟稔中外教育異同的南京理工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王欽友教授分析說,這些學生在國外取得的學習效果,是國外大學的教學方法、教學體制和教學理念帶來的。
王院長說,首先,在中英格蘭大學,實行“考教分離”。教課的老師往往不負責該科目的考查和成績評定工作。這種各司其職的教學方式讓教師盡可能多地講解知識。老師不斷拓展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學生也盡可能地充實專業知識,學廣學深。這促進了教學相長的靈活性,使教學有很大的擴展空間。而國內則是依大綱教學,依講義考試,講的人就是主考官。
其次,英國不以考試為惟一的評判標準。國外的大學里,普遍實行的是最終評定學生學習成績時,學生平時的科研水平、實踐表現、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最后的考試成績各占50%。此外,考試考核的答案也具有相當的靈活性,絕不存在國內考試的“得分點”,而是注重其科學性、靈活性、開創性。只要學生的解答言之成理、具有創新意義和研究價值都會得到學校的認可和鼓勵。
再次是真正的因人施教。王院長說,國外教育大多是“通才教育”,注重學生自身的特點,遵從以人的發展為主的教育理念,可以比之為“根雕藝術”,不同形狀的樹根,可以雕琢出不同形態的藝術品,美輪美奐。而我們國內實行的教育可稱為“精英教育”,即用嚴格生硬的教育體制和教學范式去“生產”缺乏個性化的“精英”人才。有如“石膏藝術”,投進去的石粉,生產出來的是中規中矩、符合模板的石膏雕塑。王院長指出,人和人之間不同的地方才是最可貴的,國外教育著眼于教育的“人性化”和“創新性”的開發,正體現了國內和國外教育理念的差距。
此外,這批專科生取得如此成功與國外大學的軟硬件條件也是不可分的。國外,許多學校都采取小班式、開放式的教學。教師課堂授課只占教學時間的1/2,其余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和開展討論,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接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深入研究的條件,同時也可以彌補自己的欠缺之處。另外,在國外大學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校遵循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尊重、理解學生。除了日常管理上面,任何的學術交流、學術辯論都是平等和自由的。學校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實體,面向社會,沒有“圍墻”,對學生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寬容、豁達、樂觀的人格和精神等等。
(注:在國外,考試成績、個人升學就業情況大多屬個人隱私,故文中涉及的學生多為化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