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法務省了解到,截止去年底為止,在日本的外國留學生總數為11.415萬人,首次實現“接受十萬留學生”計劃,其中,中國留學生7.3795萬人,占留學生總數的66.8%。另外,在日本語學校就讀的就學生總數為4.7198萬人,其中中國就學生3.545萬人,占就學生總數的75.1%。也就是說,光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和就學生的人數就超過10萬,為10.9245萬人。
據對2000年以來中國留學生、就學生來日人數逐年遞增的情況分析,在今后的幾年內,這種趨勢還得持續下去,甚至加劇。
“接受十萬留學生”計劃是1983年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內閣作為一項國策提出來的,在此后10年的日本經濟最好時期,東京股市日經225數曾突破39000點。即便如此,日本都未能實現這個宏偉計劃。在上世紀90年代,留學生、就學生總數還出現過下降的趨勢。那么,為什么在20年后經濟長年不景氣、日經225指數在10000點上下徘徊的今天卻實現了,這不能不令人發問,難道日本真的能“消化”這10多萬留學生嗎?
此外,在日留學生構成比例失調,來自歐美留學生所占比例極少,絕大多數來自亞洲,而最近急劇增加的留學生主要來自中國。中國留學生占留學生總數的7成左右。這種畸形的比例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疑慮:在日本當今的經濟條件下,那么多中國人來日本留學是否值得?
地方“消化”能力欠缺
能否接受留學生,接受多少留學生,應該由大學的實力及其所在地的經濟環境所決定的。最近幾年,有些私立大學不顧自身的實力,所在地經濟環境能否“消化”留學生,過多地招收中國留學生。
山形縣酒田市的酒田短期大學通過招收中國留學生補充生源的不足,在該校注冊的350名學生中,中國留學生竟超過330人。該校的中國留學生開玩笑地說:“在酒田短大,教室里都是說中國話的學生,日本學生少得可憐,相比之下,他們倒像留學生,日語反而像外語。”
酒田市說是市,按中國的標準只能算一個小鎮,當地的企業沒法“消化”這300多名留學生。去年,該校近200名中國留學生因在當地找不到工打,迫于學費和生活費的壓力,不得不“集體逃亡”到東京,自找出路。這些中國留學生因不法就勞的原因,受到入管當局的處分。
荻國際大學位于山口縣的荻市,5年前,由荻市補助其40億日元成立的。該校除了國際情報部外,沒有其它專業,在籍學生630人,外國留學生就有372人。在去年秋季招生的150留學生中,中國留學生146人。
荻是一個人口僅5-6萬人的漁港小市,就本地的企業而言,沒有能力“消化”這幾百名留學生,即為他們提供打工的機會。少數學生為了解決學費和生活費,到風俗業去打工,被入管局發現后,受到嚴厲的處分。
該校的一名中國留學生在離開大學時說:“我很想在荻國際大學完成學業,但這里實在找不到工打,掙不到學費,就連生活都發生困難,沒有辦法只好到其它地方去掙錢。我知道離開大學,就意味著失去簽證,不過,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把留學生當搖錢樹
眼下,日本少子化趨向嚴重,生源不足是許多私立大學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少私立大學用留學生填補本國學生的空白,把中國留學生作為大學經營賴以生存的基礎。更有甚者,把留學生當搖錢樹。對這些大學來說,沒有中國留學生,經營就維持不下去。
如酒田短大把招收中國留學生當作解決經營危機的一種手段,不但不顧自身條件拼命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還扣壓原文部省給留學生每人1次性15萬日元的獎學金,直至該校在今年年初關閉,這筆扣押240名中國留學生的3600萬日元的獎學金未歸還給留學生。
千葉某私立大學因校址、專業等原因,本國學生報考的很少,這幾年靠在中國直接招收留學生填補生源不足。為了招到留學生,該校放寬對中國考生的日語條件,不管會不會日語,只要報名就錄取。許多從中國招來的中國留學生不會日語,校方竟讓他們在學習50音圖的同時上專業課,到這些留學生能聽懂日語時,已臨畢業。
目前該校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已經接近本國學生,有的專業,中國留學生已經超過日本學生。如果,班上僅有的幾名日本學生或韓國留學生不來上課的話,整個教室里是清一色的中國學生。該大學的一名中國留學生說,他在上專業課時,由于當時聽課的都是中國留學生,中國籍的老師竟然用華語講課。這名學生憤慨地說:“我在日本留學,用日元交的學費,聽的卻是用華語講的課,這跟花錢買冒牌貨有什么區別呢?”
文憑含金量受質疑
一些私立大學招不到本國的學生,除了受當前日本少子化的影響外,專業與社會需要脫節,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些大學為了擺脫生源危機,就用中國留學生填補“空白”。
有些私立大學為了應付中國留學生急劇增加的教學需要,雇用了不少中國籍的教師,因需求量大,學生又是以中國留學生為主,在考核招聘教師方面出現了“蘿卜快了不洗泥”的做法,放寬條件,不管是否有真本事,只要獲得博士學位就錄用。
留學生就職不易
中國人到日本來留學代價是非常昂貴的,以私立大學為例,每年的學費在110萬-120萬日元,學雜費及日常生活費平均每月在10萬日元左右,也就是說每個留學生每年需支出230-240萬日元,大學4年間,共需支出近1000萬日元(70萬元人民幣)。就學生學費每年60萬-80萬日元,加上日常生活支出,每年的支出也在近200萬日元。
如果一個中國學生先上2年日本語學校,再上4年大學,6年共需支出1300多萬日元,也相當于93萬元人民幣以上。按照日前中國城市的普通人工資2000元人民幣計算的話,至少干上39年,其工資收入才能償還日本留學所支出的成本。
中國人花那么昂貴的代價到日本來留學,目的就是在日本就職,或者回中國找份好的工作。
據了解,大多數中國留學生希望今后能在日本就上職,在日本長期生活。法務省入管局的資料顯示,去年留學生和就學生在日本就職的3209人,其中中國人1933人,占留學生就職總數的60.1%,這個比例與中國留學生占留學生總數66.8%的比例相似。就職人數與留學生總數相比,留學生就職率是相當低的。
一方面留學生的人數逐年增加,已經達到“接收十萬留學生”的目標,而另一方面,留學生的就職數卻出現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今后留學生在日本就職越來越難。在去年就職留學生中,獲得修士和博士稱號的大學院士有1599人,占留學生就職總數的49.8%,大學畢業的1207人,占37.6%,兩者共占總數的87.6%。這個現象說明,留學生學歷越高,就職率就高,學歷低的專門學校學校留學生就職就相當難。
中國“海歸熱”已經降溫
最近幾年,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學生從歐美和日本回到中國,外國大學文憑風光不再,那種有洋文憑就能找到好工作的現象早以成為明日黃花。眼下,沒有真才實學的留學生,即使文憑再高,回中國就職也難。
東京某名牌大學的環保專業的一名博士說,去年他回中國就職,在辦理學位認證手續及與用人企業洽談時,發現上海等地的用人企業對東京的幾所老牌私立大學的畢業文憑不屑一顧。這名博士說:“當今的中國,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中國企業,聘用人材的標準與國際接軌,從‘你有什么’(持何種洋文憑)轉變成‘你會什么’(指學什么專業的),這些大學專業比較空,培養出的留學生沒人要,畢業文憑也就成為一文廢紙。”
一些從日本回到中國的留學生說,他們回國后,找工作很難,特別是文科,即使找到工作,無非在企業里當翻譯而已,工資又不高。手頭有點錢的,自己做的小買賣;沒有錢的,在家待著,有的一待就是好幾年。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相信讀者對上述文章觀點有自己的辨別和判斷能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