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正式對外公布了留學市場的五大“黑洞”事件。消息一出,自“3·15”跨國打假以來一直沒有“消停”過的留學市場再次掀起軒然大波。
關注留學的人一定會注意到,今年以來,有關方面對留學市場的監管力度不斷升溫:3月,“3·15”晚會掀起跨國打假風暴;6月,教育部開通涉外監管網;7月,再曝五大“黑案”內幕。但是,人們不禁要問,“風聲”如此緊急,為什么還會有個別留學中介不斷出軌?
主管部門
三類問題需格外當心
據了解,目前北京共有合法留學中介機構46家,每年辦成出國近1萬人,簽約、咨詢的高達十幾萬人次,總體情況雖比較穩定,但因涉及的學生點多、面廣,因而存在的問題也頗復雜。
北京市教委對外合作與交流處處長丁紅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學生及家長投訴最多的主要集中在三類問題。
一是非法中介活動頻繁,手段隱蔽。不僅一些公司和教育機構未經批準從事中介業務,一些個人也打著國外某院校、某教育機構駐京辦事處或分支機構的旗號私自招生,甚至個別已脫離合法中介機構的個人仍然打著中介的牌子從事非法勾當。二是本市合法中介在與外地中介機構合作過程中出現失誤。比如這次被曝光的“櫻知葉”跨地區招生事件。其在山東地區的委托代理人已脫離原中介機構,但由于“櫻知葉”在對其資格審核中出現疏漏,以至損害了當地學生及家長的切身利益。三是學生及家長委托親友辦理出國手續,結果親友從中牟利,或與非法個人串通蒙騙當事人。
針對上述問題,市教委將從今年開始對被投訴、經查證屬實的留學中介機構予以公開曝光;同時將成立留學中介行業協會,加強自律,打黑打假;近期,教育部還將舉辦中介機構經理人培訓班,增強企業負責人遵紀守法的意識和水平。
中介機構
守住牌子才能守住飯碗
自留學中介存在以來,“規范”之聲一直不絕于耳,為何還會有“膽大妄為”者敢于出軌?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說得相當坦白,當違約和欺詐能夠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時,必然會有人趨之若鶩,甚至鋌而走險。此外,由于對違約違規中介的懲戒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中介所付出的代價遠不足以抵付所得的實際利益和好處,所以“越‘黑’的中介越不怕挨打”。
記者了解到,怕“挨打”的不是黑中介,而是品牌中介。事實也證明,北京留學市場大浪淘沙,46家中介機構中有些已經面臨出局的困境。
消費者
借雙“慧眼”不如長雙“慧眼”
去年夏天,馬女士的女兒因高考成績不理想急于出國留學,由于時間緊迫,咨詢了幾家中介機構均未能如愿。后經一位親友“搭線”,馬女士以高額費用為代價,通過某國外院校的分支機構直接將女兒送出了國門。其后的遭遇令馬女士至今仍痛心不已,“學校”不僅生活、學習條件極差,而且只上了不足半年,學生就被掃地出門了。當馬女士費盡周折把女兒接回國內時,辦事處已無影無蹤。
記者發現,八成學生及家長選擇中介是通過親友介紹或媒體廣告,對中介的誠信度、學校的資質知之甚少。對此,丁紅宇處長表示,留學中介存在的種種問題,既有個別中介追逐短期利益的原因,也與社會對留學中介的法律、法規了解不夠,對合法中介識別不夠有很大關系。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反復強調,自費出國留學人員要慎選國外學校。如果通過中介辦理出國留學,除應選擇經過資格認定的中介機構外,還要特別注意核實、確認中介機構的國外合作學校是不是正規學校、同時有權查看其經教育主管部門備案核準的合作協議。日前,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設立的專線電話:010-82300056、010-82301008也可以為學生及家長提供幫助。晨報記者徐虹
近期留學市場五大“黑洞”事件
●遼寧省人才國際交流服務有限公司辦理自費出國留學時,造成30余人損失數百萬元人民幣;
●北京櫻知葉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違規跨地區招生;
●丹麥“人民高等學院”等院校屬非學歷機構,課程與普通高校不銜接;
●在上海招生的“瑞士金融大學”只是一所在當地工商管理部門商業注冊的私立院校,其“畢業證書”不被瑞士政府及當地教育機構承認;
●紐西蘭正規高等院校少,教育、交通、治安情況尚不具備大量接收留學生的條件,僅今年上半年就發生搶劫、車禍20余起,但仍有個別留學中介進行虛假宣傳,介紹學生去一些資質較差的語言學校學習。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