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出國刷盤子兩小時的收入,相當于國內職工一個月的工資; 20年后,“海龜”帶回的錢重新裝備了中關村;20年中,出國主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出國: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高玉寶有句名言:我要讀書。短短四個字,表達了窮苦人不甘窮困、擺脫苦難的強烈愿望。“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自始至終被中國人視為改變自己命運的惟一途徑。直至20世紀80年代,讀書的外延無限擴展開來,使“我要讀書”衍生出另一主題:行者無疆。
1978年,我上初二,有兩件事印象深刻。當年中國領導人訪問日本,行程中安排到一普通日本人家訪問,電視臺播放了實況,我第一次見到吸塵器。當年還播放了一部美國電視片《大西洋海底來的人》,主人公麥克·哈里斯戴的茶色太陽鏡我也是第一次見到,后來北京人把它叫作“麥克鏡”,流行了好長一段時間。
15年后,我留學去了日本,我的初戀留學去了美國。
20多年的出國主題,每過5年,流行的內容大約就會有變化。
■嫁出去
80年代前期,限于開放的程度和政府的財力,國家派出去的留學生很少,以其他方式出國的人也很少,“嫁出去”成為出國的主流。
“嫁出去”的人一般來自京滬這樣的大城市,目的與“農轉非”大同小異。北京的老職工一定還記得改革開放后第一次漲工資,大部分人調了一級,7塊錢,收入從40多塊變為50多塊,感覺寬裕了不少。北京最早開出租車的司機也一定有“上山”的經歷,拉老美去八達嶺長城,往返200元。普通美國人,在本國月收入約2000多美元,按當時兌換價1∶1.87計算,合人民幣4000元。而北京的普通職工,月收入才幾十元。收入如此懸殊,“嫁出去”的意義也就不難理解了。
“嫁出去”不光嫁老美,是老外就嫁,日本人、西班牙人、墨西哥人、阿根廷人……還有一大批嫁到港臺跟中國人過日子,掙得再少也比內地多,窮則思變。
“嫁出去”以上海為最多,據上海涉外婚姻統計數字,97%是“嫁出去”,只有3%是“娶進來”,以致形成“上海女婿遍天下”的說法。在上海,與洋老公出雙入對被認為是最體面的事,那種成就感比過去中舉人要高,比中進士稍低。
■派出去
80年代后期,“派出去”取代了“嫁出去”,政府行為取代了自由市場。“派出去”的主要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公派留學,一種是出國考察。公派留學的去向主要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派出去留學的人,命運由此改變。
公派留學生原則上不許打工,但出國后很少有人遵守,這群人很快就致富了。對留學生來說,發達國家與中國的不同之處在于,在國外,只要你想干活,就能有收入;在國內,你想干活,不一定有收入。在美國刷盤子,1小時6美元,在日本刷,1小時700日元。由于美元比價已由80年代前期的1∶1.87變為80年代后期的1∶3.8外匯券,而外匯券與人民幣又有1∶1.8的黑市價格,所以美元對人民幣的黑市比價實際為1∶6或1∶7左右。換句話說,在美國刷兩個小時的盤子,其收入抵得上國內一個月的收入。派出去考察的人,屬于短期出國,公費“開眼”,附帶買“大件”,雖說掙不了多少錢,但可以買“大件”,可視作福利分配。當年日本夏普777錄音機,差不多有單人床那么寬,茶幾那么高,組合音響進入之前,777威風八面,中國市場售價1840元,難得有人問津。但出國回來的人,有免稅買大件電器的指標,只花半價左右就能拿下。
公派留學也好、考察也好,經濟上的收益十分明顯,爭取公派便趨之若鶩了。80年代,出國形式完成了情與財的角色轉換。
■帶出去
90年代前期,出國的人大多是被帶出去的。同學出去了,在外面幫助聯系獎學金、聯系學校,國內的人再辦出去;老鄉出去了,干上勞務輸出,有機會就把國內老鄉介紹出去。考察一如即往,只是買大件的優勢不那么明顯了,觀光成分居多。嫁老外更為普及,不再大驚小怪。
“帶出去”的人因缺乏有效的選擇機制,人員素質魚龍混雜。先去的哥哥在名校公費讀碩士,后去的弟弟可能只初中畢業,做份假材料就走了,至于學什么就不重要了,先打幾年工再說。很多“帶出去”的后來“黑”了下來,成為所在國的社會負擔。時至今日,來自中國內地“黑”在美國的人接近10萬,“黑”在日本的超過3萬。由于出國被認為是改變命運的有效途徑,所以很多在國外不死不活的人“打死也不回國”。
以出國為誘餌,國內也發生了幾起出境大案。澳大利亞某學校招募中國留學生詐騙案件,上千人受騙。日本某語言學校招生案件,上千人受騙。吉林某地招赴韓國勞務輸出案件,上萬人受騙。另有多起偷渡案,死傷十幾人、幾十人的事情年年發生。隨著出國人數增多,出國問題漸趨復雜化,方方面面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國外方面,那些不守法的中國人的所做所為,使一些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有所抬頭,甚至因限制不法滯留的中國人,實行了較為偏激的做法。比如某些發達國家對中國旅游者的嚴格限制,對留學簽證的無理拒簽等等,受害范圍已遠遠超過了“黑”的領域。國內方面,媒體造勢炒作,獵奇并幸災樂禍,找出一些另類素材,把國外描繪成地獄,什么在美國紅燈區陪酒,在日本背死人,不一而足。同是這幫記者和影視制作人,5年后又圍在“海龜”周圍,“扎”上了“風險投資”。
■走出去
90年代后期,出國的途徑增設了新渠道:移民。傳統的留學渠道也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公派為主,轉變為自費為主,完成了政府行為到市場行為的轉換。這一時期大批的出國者,是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去的。以移民咨詢服務業為例,1996年辦理一名加拿大技術移民,移民公司收費6000美元,1998年5000美元,2000年4000美元,2002年已低于3000美元。現在,加拿大每年計劃接收移民20萬左右,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每年維持在兩萬左右,成為現在加拿大海外第一移民來源地。再以加拿大駐北京大使館近年留學簽證率為例,1997年學生簽證申請案1921個,獲簽率35%;1998年申請案3361個,獲簽率55%;1999年申請案9319個,獲簽率59%;2000年申請案12000多個,獲簽率59%。不但申請案數目大幅增加,獲簽率也逐年遞增。這些數字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徹底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出國的機會已不再是改變命運的絕對方式,已不再是幸運女神的光顧,更多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實力,自主地設計人生。
留學出國,不能不說美國。近年美國使館的學生簽證率受外界因素干擾較大,難以摸到脈搏,不便說三道四。但在整個90年代,還是大致有規律可循的,拒簽率在50%上下。有很多人認為遠不至此,耳聞目睹的事例足以證明赴美的艱辛,但實際情況確實是50%。因為人們聽到的大多是沒走成的故事,走成的人早已愉快地打點行裝了。
圍繞著留學、移民的主題,興起了一項以英語培訓為核心的出國服務產業,新東方就是最成功的例子,現在校長俞敏洪身價上億,副校長徐小平激情四射,在成為富豪的同時,他們也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擠出去
新世紀,出國僅僅作為一種選擇,不再被神話。出國因素的多元化,使其引領和先導作用不那么明顯了,失去了往日的陽剛氣,出國變得疲軟了,被動了。孩子在國內考大學不太有把握,家里攢些錢送出去讀高中吧;國內大學畢業沒尋到好職業,出去再學個專業,充充電吧;工作多年沒混到好位置,看不到前途,移民國外養老吧。出國的人好像是被迫出去的,被“擠出去”了。還有絕的,“灰色”收入太多,自己出去或把孩子送出去,以備將來有朝一日“說得清”,洗得干干凈凈。
加拿大某大城市的一位房地產商對中國內地移民的某些做法很不理解,幾十萬、幾百萬的現金購房,讓房地產商很傷腦筋。房地產商不希望客戶一次性購買,希望客戶分期付款,這樣房地產商可少交銷售稅款。可中國客戶真有氣派,比北美人還“北美”。
國外的教育機構看到中國的留學市場有利可圖,也來切蛋糕了。英國首相布萊爾曾明確提出,英國的英語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應更充分的開發。英國教育的大門對中國是敞開的。布萊爾不僅是這樣說的,英國也是這樣做的。近年英國使館學生簽證拒簽率始終維持在20%至30%的低水平,甚至低于澳大利亞、新西蘭這樣的移民、留學熱點國家。就連瑞士這樣的小國,也發出某種暗示。某年(距今并不久遠,具體年份不便列出),瑞士駐北京大使館全年收到800份學生簽證申請,拒簽的只有十幾人。同年,負責中國上海、浙江等出國熱點省市簽證工作的瑞士駐上海領事館,共收到650份學生簽證申請,拒簽的不到10人。
在國外教育機構爭奪中國生源的同時,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競爭。一位從美國歸來的女生說,在美國,與中國學生爭奪獎學金的最強勁的對手同樣來自亞洲國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的學生,他們有英語優勢,盡管本國貧富差距大,但留學的人一般并不富有,學習用功。他們有些像以前的中國留學生,希望通過留學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愿望特別強烈。有些人真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近年印度的軟件行業和IT產業就顯得生機勃勃。
出國感受
為什么出國,對于我們來說,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問題。
■收獲:
一、排在首位的應該就是眼界的開闊、視野的拓展,俗稱長見識。
在國內時,我也看了無數的美國大片、也經常上網窺視國外的新聞,但出國后發現,原來自己過去對國外的了解是那么有限。
出國后,我沒有文化震撼的體驗,對這里的現代化、物質上的富庶更沒有感到驚詫(相反,我最初倒是很奇怪這里怎么不像我想像的那樣“西方”,那樣“資本主義”)。但是,這里的很多軟件類的東西,比如社會的運行機制、人們的價值觀和集體性格以及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各個民族所經歷過的歷史路程,乃至全球的變化多端的心態、思潮和格局,這些,都是我不置身其中就難以領會得到的。
在這里,對世界其他文化的認識,不見得就是更正確,但起碼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出發的,有時也是更直接更快速更豐富的。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了一個反觀的再認識,這一點,對于我這樣一個學識不夠淵博、思想不夠成熟的人來說,很重要。
二、工作上的收獲。我想如果出國后能夠繼續深造的話,那你還會在專業領域內有提高和進步。并且,這些會對你今后的事業發展(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會很有好處——假如你能夠一直矢志不移地從事本行的話。
三、金錢上的收獲,這個很難說。現在的新移民,很多人都會帶來自己在國內的積蓄,然后等讀完了一個學位并且找到了一份固定些的工作,這時,才能扭虧為盈。有了工作,假如能勤儉持家,那也會攢下一些錢。但是這個數目也絕對不是你在國內做生意就掙不到的。
還有人會想到關于孩子的收獲。能生兩三個孩子,這是個人喜好的問題。至于說能讓孩子接受外國教育在國外環境里長大,在這一點上我的觀點會引起很多人的駁斥。所以這些我都不覺得是收獲。
四、此外,還有一些零星的收獲。讓我們看看許多人回國后覺得有哪些是不習慣的、難以忍受的,那就是國外生活的好處了。
■損失:
一、出國或者是在國外生活,可能會有比較大的一項損失就是人生過程中的一些環節的斷裂。比如,有的人可能在婚姻、生孩子、工作事業等方面錯過一些機會,錯過恰當的時機,或者干脆就是整個地錯過去了。當然這些都是事在人為、可以盡量去避免的。但是要知道,誰最初也都是這么打算的,可實際上一路走下來,最后你會發現自己竟是那么的身不由己。
二、另外,跟家人的分離。在國內,我們也不一定就是在父母身邊,但如果是離開十年八年,那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三、錯過了解國內發展進程的損失。看到過一條美國中文報紙上的報道,說在哈佛召開了一個關于中國網絡發展的展示會,會上很多中國留學生的提問說明他們對今天的國內太缺乏了解。有留學生問國內住宅房里的電壓容量那么小,用一個電飯鍋就不能用別的大電器,怎么能普及電腦。
四、心態上的損失。有人說出國了那自由的不像到家了一樣,也有人覺得在國外不用受人際關系上的累和氣(誰說就真的不用),這些我都沒有體會到。
最初,語言上的遲鈍、經濟上的拮據、社會地位的降低、想家都會影響心態。然后,當你能跟普通外國人“同樣”工作生活時,會有兩樣東西影響你的心態:一是二等公民的感覺——就算你不把自己當外人,種族偏見和歧視也不是絕對不存在;二是空虛感,就是覺得周圍的一切似乎跟你的關系都不大。在國內的年輕人會覺得什么都瞧不起、都看不順眼、都不值得一做,而這里,假如你不是土生土長的話,你會覺得一切熱鬧都只是別人的熱鬧。
也許這都有道理,但是在感覺上你就真的那么個感覺。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相信讀者對上述文章觀點有自己的辨別和判斷能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