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以國際化為特色的人才強校之路
中國政法大學樹立“以教師為本位”的理念,大力實施“人才強校”和“特色興校”戰略,在引進國內高水平人才的同時,把建設高水平師資的著力點投向海外著名大學,注重延攬世界一流人才,形成了以中美法學院、中德法學院、法與經濟研究中心為代表的主要由海外歸國留學人員組成的高水平學術創新團隊,走出了一條以國際化為特色的人才強校之路。 人才強校成共識不拘一格攬人才 中國政法大學始終將人才隊伍建設和高層人才引進作為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人才強校”這一理念已在全校成為共識。“能是善事,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得到廣泛落實,關愛人才、善待人才已成為一種基本價值觀深刻地影響著學校的各項工作。2003年,有四位來自美國、日本、德國、香港的學者需要引進,學校特事特辦,專門出臺《對引進的海外歸國人員實行職務聘任》的辦法。經過嚴格的程序,通過了對許傳璽、莫世建、張凌、許浩明四位海外歸國學者的職務聘任。 2004年,學校出臺了《中國政法大學優秀人才引進與管理暫行辦法》。新的辦法對引進對象與條件、引進人員的待遇、引進程序及引進后的管理都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 由于政策合理,措施到位,中國政法對人才的聚集效應已日益突顯,人才引進工作出現了良好的勢頭。 量身打造專門學院獨辟蹊徑用人才 引進這些優秀海外歸國人才之后,如何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和環境?中國政法大學獨辟蹊徑,專門為海歸人才量身打造專門機構。中國政法大學有兩個獨特的學院,分別是中美法學院和中德法學院。以美國法律和中美法律比較為研究方向的中美法學院,以許傳璽教授為帶頭人,吸引了一批來自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知名大學的海外歸國人員。另一個是以歐盟法和德國法、中德比較法為研究方向的中德法學院,是政法大學與德國五所著名大學合辦的以研究大陸法為主要使命的學院,也吸引了一大批從德國留學回國非常有發展潛質的青年學者,逐漸形成了中德法學院的后備力量。 人才戰略成效凸顯海歸團隊成果斐然 中美法學院、中德法學院、法與經濟學研究中心三個機構的海歸團隊積極借鑒國外先進教學經驗,將傳統的傳授型教學推進為知識探索型教學和知識實踐型教學。目前教師普遍開設研討課、實務課和雙語課,采用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取得了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海歸團隊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多方面的科研活動,不斷提高研究質量,拓寬研究領域,取得了良好的反響。中德法學院教師作為主體參與的當代德國法學名著編譯項目僅2006年就完成了4本德國法學名著翻譯出版;法與經濟學研究中心承擔了中國人民銀行委托的“金融與資源風險分析研究”的重大課題,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托的“中國立法、修法和廢法的制度與環境分析”的課題,目前兩個課題正在進行中,階段性研究成果已經通過驗收。 這幾支高水平團隊不僅為國家有關部門提供大量科研、咨詢服務,還積極參加國家各項立法活動,擔任國家機關的法律顧問,并活躍在國際舞臺上。 如今,中國政法大學正逐漸營造出這樣一種文化:樹立強烈的尊重人才意識,創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營造寬松的學術氛圍,以博大的胸襟和氣度接納人才,給人才事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平臺。正是因為學校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深厚的文化積淀、寬松的學術氛圍、領導的民主作風和人格魅力,許多海外優秀人才把中國政法大學作為施展自己才華的首選之地。
來源:法大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