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前后,一首高亢激越的《留學生之歌》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中不脛而走。它高昂的旋律,優美和充滿愛國情愫的歌詞抒發出海外莘莘學子對祖國的摯愛與神往之情,表達了他們的拳拳愛國之心以及誓為中華騰飛而負笈讀書的壯志情懷,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他們在異域坎坷艱辛的生活和奮斗軌跡。
激情創歌詞
下面是《留學生之歌》的部分歌詞:
孜孜求學拼搏向上珍懷鄉愁勇挺胸膛朝朝夕夕奮創輝煌朝朝夕夕再創輝煌我們的歌高亢嘹亮來自五洲多語齊唱中國,祖國,故鄉,我們的向往故鄉,祖國,中國,永遠屹立在東方。
《留學生之歌》歌詞的創作者為王海明。王海明1983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1983至1985年在北京醫科大學攻讀整形外科研究生,師從王大玫教授。他1985年赴美留學,1985至1988年在麻省大學醫學院從事顯微外科和整形外科研究,1987年通過美國醫師資格考試,是美國華人麻醉醫學會創始人之一,并為首任會長。
他在談到創作這首留學生之歌的初衷時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數萬莘莘學子赴海外留學,他們前赴后繼,努力拼搏,其中很多人學成回國,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報效祖國,使國家富強。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首真正屬于留學生自己的歌,一首抒發留學生情懷的歌曲。
王海明說,他創作的《留學生之歌》傾訴了廣大留學人員的理想追求,塑造了他們孜孜求學奮發向上的形象,抒發了他們的心聲和使命感。
《留學生之歌》的誕生
歌詞寫好后,怎么把它譜寫成歌曲呢?王海明不諳曲譜,但他想到了在波斯頓工作的好友齊雅明,他的哥哥齊雅格教授是青島人,1980年來美國留學,在密歇根大學獲音樂指揮博士學位,目前在南科羅拉多州大學任音樂指揮教授,并兼任布愛普羅交響樂團的指揮和音樂總監。他和夫人張琳(臺灣留學生)最近正好有事要到波士頓弟弟家來。王海明同時邀請當時在波士頓定居并曾在中央樂團擔任過男高音歌唱演員的胡冰前來共同切磋。胡冰曾經在瑞典舉行的青年歌劇歌唱大賽上拿過大獎。
美國東部沿海的冬天,常常是雪雨交加,霧嶂彌漫。有時出門時天晴氣朗,但轉瞬間可能會陰云蔽日,風雪忽至。2003年元旦前的一天,住在紐約的王海明顧不上漫天飛舞的大雪,按照事先約定,駕車前往波士頓與齊雅格等人會面。與此同時,王海明打電話提醒尚未見過面的胡冰夫婦謹慎駕駛,當心路滑。
三個人過去并不認識,但譜寫一曲留學生之歌的共同愿望把他們的心連在了一起。
曲作者齊雅格首先將6段歌詞譜成3種不同的曲譜。第1第2與第5段為抒情,意在抒發海外廣大留學人員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厚誼及思念之情,第3和第4段為進行曲,主要反映留學生在海外生活的緊張節奏。第6段采用《歌唱祖國》中的高亢旋律,籍此希望留學生在歌唱這首歌曲時能夠感受到《歌唱祖國》中的意境,聯想到在面前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從而矢志不忘祖國和人民的召喚。
三人從下午3時30分開始投入工作,當對這首歌曲反復改詞修譜多次試唱并最后定詞定曲時已是近半夜時分。完成了這樣一件有意義的工作,在場的每個人都很激動。一首《留學生之歌》就這樣在波士頓誕生了。
獻給祖國親人的歌
《留學生之歌》譜寫好后不僅在留美的中國學生中引起熱烈反響,并在一些華裔學者中引起共鳴。在耶魯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任教的著名華裔學者趙浩生教授認真閱讀了該歌的歌詞并收看了胡冰試唱的錄相后欣喜地對王海明說,這支歌詞曲并佳,是一件深有意義之舉。通過這首歌可以向世人展現中國留學生的形象,也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廣大留學人員的拳拳赤子愛國之心。
王海明本人認為,這首《留學生之歌》傾訴了廣大留學人員的心聲,也是海外學子獻給祖國親人的歌,相信定會在旅居海外的中國留學生中引起廣泛而深切的共鳴。
在從波士頓返回紐約的途中,王海明再一次想起了自己在北京醫學院攻讀研究生時的導師王大玫教授。這位年屆83歲高齡的女醫學家曾多次榮獲北京市勞動模范稱號,一生勤奮,桃李滿天下,但此時不幸卻得了肺癌,此時正躺在北京的醫院病房里。
回到紐約,王海明急忙將電話打到王大玫教授在北京的病房,想把《留學生之歌》的歌詞朗誦給老師聽。但重病中的王教授卻連舉握住手機的力氣都沒有了。王海明遂請在場的護士記下歌詞內容,然后再一字一句地朗誦給老師。王教授顯然被歌詞中洋溢著的愛國激情所感染,在電話中用微弱的聲音說,“謝謝你,海明。”
《留學生之歌》(作詞 王海明 美國華人麻醉醫學會首任會長)歌詞全文如下:
祖國啊,請聽我們的歌為理想我們赴遠方去把中華弘揚去把中華弘揚那一年,初學到異鄉朋友們熱情又善良愛情花兒多芬芳青春之歌多悠揚先驅們啊乘船漂洋代代英豪血譜希望唯盼那民富國強唯盼那民富國強孜孜求學拼搏向上珍懷鄉愁勇挺胸膛朝朝夕夕奮創輝煌朝朝夕夕再創輝煌我們的歌高亢嘹亮來自五洲多語齊唱中國,祖國,故鄉,我們的向往故鄉,祖國,中國,永遠屹立在東方同學們啊使命難忘珍懷鄉愁勇挺胸膛孜孜求學把中華弘揚讓我們的歌響徹宇宙萬世詠唱(吳建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